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423章 同化之策-《陛下因何造反》


    第(1/3)頁

    察哈爾部諸臺吉之所以接受明軍使者給與的條件,之所以愿意歸附大明,不外乎形勢比人強而已。

    他們雖然還有一萬多精騎,但卻失去了首領林丹汗。而只有兵沒有民,沒有地盤,根本就沒法持久,所以迫切需要和自己的部眾匯合。

    而察哈爾部絕大部分牧民都在河套,隔著一道黃河,而橫亙在他們面前的除了黃河,還有五萬明軍。

    諸臺吉沒有根本沒有信心擊敗明軍和部落匯合,即便他們可以選擇繞過明軍防御河段,選擇奔馳數百里從其他地方渡過黃河,卻也沒有把握部眾不遭明軍打擊。畢竟整個部落和單純騎兵完全不同,前者拖家帶口有著太多牛羊,想逃過明軍打擊基本不可能。

    而諸臺吉最擔心的還是明軍會采取像建奴一樣的辦法,會殺掉他們這些部落貴人,把他們的牛羊馬匹分給普通牧民,那樣的話,普通牧奴肯定會擁護明人而背棄他們這些曾經的主人,若是那樣的話,則一切都全完了。

    失去了統治基礎,他們這些貴人也就不再是貴人。

    所以,無論如何得保住部落,保住部眾,保住自己在部落中的地位。為此,只能接受明人的條件,只能選擇成為明國的附庸,除此,別無二法。

    當然,他們可以選擇魚死網破,選擇聚眾和明軍對抗。憑借來往如風的騎兵趕走“入侵”的明軍。

    可是即便能趕走明軍又能如何,那樣只會使得明國對蒙古進行嚴厲的封鎖,從此以后貿易斷絕,再想從明國獲得奢侈物品幾乎不可能。沒了茶葉,沒了綢緞,沒了大明的美酒,沒了來自大明的各種生活物質,這些部落臺吉都不知道以后的怎么過?

    而且,真的能擊敗明軍嗎?強大的八旗軍都被明軍嚇走了,就憑這一萬多軍隊,根本就不是明軍的對手。

    到了現在,眾臺吉們不得不承認,明國和蒙古人之間的力量已經發生了相對的變化。曾經他們眼中孱弱不堪的明人已經今非昔比,軍力變得比數十年強盛無數倍,而曾經雄霸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現在早已不復存在,已經淪落到被女真人蹂躪,被漢人欺負的份。

    認清了實力對比,也就認清了現實,除了屈服又能如何?

    至少,明國給他們這些臺吉的待遇比建奴好了無數倍,至少明國保留了他們的部落,保留了他們在部落中的地位。而建奴只會把他們的一切全部搶走。

    當然,這些臺吉不會知道,大明之所以對他們“仁慈”,也只是權宜之計,只是為了暫時穩定草原罷了。

    不管在朝中文武,還是在皇帝朱由檢看來,草原上的蒙古人都是異族,都是要徹底處之而后快的。

    所以對草原牧民的福祉,朱由檢并不關心。

    所以,朱由檢不會在草原采取“打地主分田地”這種辦法,不會選擇把部落臺吉頭人們的牛羊田地分給普通牧民這樣激烈的手段。

    因為這種手段太過激烈,收效也太慢,一旦不甚,會使得草原上多出很多視大明為仇寇的部落,會時時襲擾邊墻,得不償失。

    畢竟草原上的牧民不是漢人,很多蒙古牧民深受喇嘛教影響,相信輪回和因果報應,相信這一世的苦難都是因為前世罪孽,相信只有老老實實恕罪下一世才會過上好日子。所以草原上的牧民大都沒有什么反抗精神,不像大明百姓,不信因果不信報應,信得是王侯將相寧有種呼,只要日子過不下去,就會有無數人揭竿而起,而草原上牧民則沒有這種反抗精神。

    所以,封原先的臺吉頭人們為王,用這些小王統治繼續各個部落,把整個漠南分裂成數十部落,這樣才能最短時間穩定草原,才符合大明的利益。

    然后下一步再慢慢籌劃同化草原,徹底納入大明統治,這便是朱由檢的打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