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418章 抄家?不,有比抄家更賺錢的生意。-《陛下因何造反》


    第(1/3)頁

                    說到搞銀子,朱由檢最先想到的便是抄家,畢竟再也沒有比抄家來錢更快的了。這一世朱由檢便是從抄家開始,一步步練出了一支禁衛強兵。

    但是抄家也不能無限制的抄,也得師出有名,否則便會鬧得人心惶惶甚至鬧出大亂子。

    這北京城中,最有錢的便是勛貴,已經被朱由檢抄了一輪了,不能再霍霍他們,否則便太過刻薄寡恩。

    而文官們是很有錢,但他們的財富不會在京中,而是在地方老家,因為他們依靠士紳身份兼并土地都是在其家鄉兼并,做生意也多是其家人來干。抄他們在京中的家,抄不到多少銀子,而去地方抄家太過麻煩,至少現在還不是對文官們動手的時候。

    那靠什么弄銀子?重活了一世,又經歷了魂游四百年,朱由檢有的是辦法。

    身為天下至尊,掌握著無上的權力,若是連些許銀子都搞不到,那真是白重活這一世了。

    第二日,朱由檢直接下旨,言說慮及民生多艱,豪門地主靠著高利貸盤剝百姓逼得無數百姓賣兒賣女,以至于各省發生流民暴亂,故決議嚴厲打擊高利貸,凡是年息超過一分者皆為高利貸,皆為違法,百姓可告知官府,由官府出面直接免除其所貸之銀,并加倍懲罰放貸之人。此項政策先在順天府所轄試行,其后再推行天下。

    圣旨一經發出,立刻使得朝堂大嘩,百官們議論紛紛,很多言官更是紛紛上疏,言說朝廷不該限制民間自由借貸。

    “豪門大戶借貸也是出于善心,若是陛下此策施行,富戶們恐不會再愿意借貸給百姓,則若是遇到災年,百姓們求貸無門,還不知道多少百姓會凍死餓死。”

    “若是此策施行,則以民告官者,以民告縉紳者比比皆是,必然使得誣告盛行,人心惶惶,京師亂矣!”

    之所以這么多官員上疏,實在是這個時代高利貸盛行,而放高利貸最多者便是這些士紳,靠著放貸,他們大肆兼并田地,逼得無數百姓賤賣田產成為雇農甚至成為流民。至于高利貸的利息,羊羔息、驢打滾,利息至少是年息百分之百,也就是借了一兩銀子,一年后便要還二兩,而這還是輕的。每逢災年,百姓們過不下去,被迫向士紳大戶借貸,只要借貸便踏上不歸路,最終便是土地被吞并,他們也背上永遠還不上的利息,從此祖祖輩輩都要給地主老爺們做牛做馬。

    所以朱由檢的這道圣旨,直接打在士紳大戶們的腰肋上,可以說讓他們痛徹肺腑,官紳一體,想想自家以后要少兼并多少田地,朝堂上官員們不跳腳才怪。

    朱由檢才不會管這些官員怎么想,他是皇帝,他的話便是圣旨,便是金口玉言。

    只要他堅持,百官們再反對也是無用。更何況他只是在順天府境內施行打擊高利貸,順天府宛平大興二縣都在他牢牢控制中,再加上有遍布北京的錦衣衛,和遍布順天府的驛遞機構錦衣外衛,做成此事還是沒有問題的。

    圣旨發布的同時,皇家百姓報刊登了這道圣旨,第一天整個北京城的百姓都知道了這事,第三天,整個順天府所屬五州二十二縣百姓都知道了此事。

    整個北京城,乃至整個順天府五州二十二縣的百姓,都在議論紛紛。

    順天府轄境的士紳豪門大戶地主們如喪考妣,若是圣旨施行,他們將失去了盤剝百姓的機會,再想兼并田地將會困難很多。

    而普通百姓則心中竊喜,因為這意味著他們以后不需要再賣地甚至賣兒賣女。

    不過向官府舉告的借貸百姓卻暫時還沒有,畢竟普通百姓會擔心被士紳大戶們報復。特別是處于鄉下的百姓,更是不敢舉告士紳富戶放高利貸。

    不過總歸有膽大者,相比鄉下百姓,北京城內的百姓更為膽大,圣旨宣布的第三日,有城中貧民來到宛平縣衙門,舉告有人放高利貸。

    宛平縣立刻審案,稍加審問,認定高利貸事實存在,判決高利貸無效,舉告貧民不需要還任何錢給借貸者,然后判罰借貸者二倍借銀。

    判決傳出,立刻引得全城大嘩,無數借貸者紛紛跑到順天府和大興宛平二縣衙門,舉告有人放高利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