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馬庫庫·帖木爾有軍令在身,如抗令不遵,他的命運將會很慘的。 但現在有了借口,現敵人國王、領、大酋,他就能夠以此為借口,按兵不動了,因為這是重大的敵情! 這個敵情不重大的話,還有什么敵情更重大? 聽起來很兒戲,做起來就是這么一回事。 雖然沒有明確的因果關系,但頭頭們是認可這個邏輯的,只要有好的借口,就能過關。 東南軍主力到達,顏常武作為統帥,戴維先生為總大將,這里是借用了倭人的說法,或者叫中軍元帥、前敵總指揮等,參謀長是張家玉,下轄四個軍,哪四個軍? 第一軍:張守云、楊展、曹勛; 第二軍:祖可法、陳喬、王祥 第七軍:曾英、李占春、于大海; 第八軍:賀珍、張能、田虎 四個整編軍,每軍五萬虎狼之師,總共二十萬人,將領來自兩中華,東南軍的將領自不用說,年年肝,大肝與小肝,反正沒斷過肝。 來自明國的將領則是帝國余輝,許多人都參加過前明的血戰,他們都非常珍惜這次機會,絕不容許前明的遺憾再次生,絕不! 另有皇協軍五萬人總兵力,分別是倭人、緬甸、安南、印度兵和暹羅兵各一萬。 切莫小看這五萬皇協軍,東南國長期經營皇協軍,許多軍官都是華人,規章制度照東南軍來辦,軍中作風與裝備向東南軍看齊,打起來絕對硬朗! 就連以前是戰五渣的阿三兵也出道了,只要跟著華人長官,他們就不會掉鏈子。 如此二十五萬東南軍大軍在德爾帝約爾這個地方與奧斯曼帝國二十八萬大軍相遇了,德爾帝約爾是個很不出名的地方,但很快它將永載史冊,因為兩個大勢力的顛峰對決。 雙方都密鑼緊鼓,東南軍習慣性地做工事,構建深溝厚壘,建梅花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