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先前不知不覺中,你追我趕的兩方開始接近兩座山丘之間,東南軍進入了兩山包夾的中間地方,由于擔心他們和大部隊出現嚴重脫節,大部分東南軍步兵也隨即離開陣地,跟隨在前鋒部隊后面,以致于了隊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散亂。 他們遭遇了伏兵四起! 敘利亞地方干旱少雨,山野綠化疏松,不礙騎兵機動,每座山丘各涌現二千奧斯曼騎兵,他們占滿了山野高地,近距離向下突擊,但見得蹄聲回蕩在天際震耳欲聾,他們馬匹沖擊如同雷霆萬鈞一般,十分生猛。 沖鋒力道十足,距離又近,而且東南軍純步兵,沒有工事掩護,倉猝間如何應對? 雖然他們的排槍厲害,但近距離,每一個奧斯曼騎兵都有信心突入東南軍的隊伍里,讓他們知道厲害!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東南軍前鋒驟遇埋伏,并不懼怕,更沒有潰陣,幾乎地,東南軍遇敵必戰的氣氛濃郁,而且講究戰術配合,哪怕是兩個兵遇上敵人,都會有一個站前面擋格,另一個在后面裝填開槍,十分嫻熟,自然而然。 聽從長官號令收縮隊伍,東南軍以整齊的隊列施放火槍,他們的火力密度與輸出連續性將奧斯曼騎兵亂槍轟落,打得他們人仰馬翻,但是奧斯曼騎兵不顧傷亡,伏在馬身上瘋狂前沖,試圖殺進華人隊伍中,用彎刀大肆砍殺,殺個痛快! 距離近在咫尺, 這時東南軍開始作妖了,他們前排士兵持上了槍刺的火槍準備與敵人肉搏,后面的士兵不慌不忙地紛紛端起了個金屬筒子,打開前蓋,那個筒子約摸有80厘米長,往沖來的奧斯曼人瞄準。 一時間根根筒子象刺猬張開的刺一般,讓沖前的奧斯曼騎兵感覺到不妥,但已經馬進窄道,兵入險關,沒有退路,唯有低頭向前沖。他們點燃了導火索。 轟!轟!轟! 筒子向后噴煙,噴出濃煙,把后蓋吹飛,同時,大量的彈丸象一群怒氣沖沖的胡蜂出巢,飛向了奧斯曼騎兵。 彈丸呈扇面集中,打在了馬匹身上,前排奧斯曼騎兵非死即傷,倒地馬匹又將有限的空間堵塞,擋住了后續部隊的前進路線。 一下子就把局勢給扭轉過來了! 這種肩扛式彈藥筒子,軍中代號叫做“手炮”,但軍人們將它稱呼為“一窩蜂”,正是那個年代的無后座力炮和火箭筒,就是一個大號的霰彈槍,它的結構很簡單,內里有一包黑火藥的發射藥粘在筒子里,發射藥用錫紙包裹,可以防潮,再有一包霰彈粘在發射藥前面,使用時點燃即可,有前蓋后蓋擋雨雪,不須額外的照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