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歷代明朝皇帝對于漕運的麻煩心知肚明,在永樂年間,曾經嘗試漕運改為海運,利用海船把物資從南方運到北方,收到良好的效果。 明朝開國至永樂年間,海運一直是南糧北調的重要手段,奈何阻力非常大! 單是利益集團涉及到的就有官員、兵丁、商人、漕幫、船民等等不下百萬之眾,想要海運,得先把這百萬民眾搞定再說! 他們還有官員為他們張目,反對海運,理由有四:風大浪急、海盜出沒、糧食易霉、成本較高。 大多數是胡說八道,如說海運成本高,實際上海船一條頂倆是小事,大的海船一條頂上百條漕船,所需要人手很少。 關鍵是海運多能順暢抵達,而漕運只要河道堵塞,那漕船過不來,京城陷入饑饉。 至于糧食易霉,這個也好說,只要做好包裝,就能夠有效地抵御發霉,還有風大浪急,海上年年都有商船往來,有船毀人亡的事,運河里也多有險阻,歷年都有船只遇險沉沒,船夫家破人亡,豈能只是海運有危險,漕運就沒事? 海盜出沒?! 以前確實是大問題,現在嘛,也不看看,東南國就是海盜建立的國度! 漕運改海運是一項既定方針,姚明恭執政數年,已經為廢除漕運作了大量前瞻性的研究與準備,推行這項改革是水到渠成。 改革最大阻力是利益集團,為此,首先對付官員,馬士英使用雷霆手段,把那些海運并不熱衷的中央有關官員與相關的地方官員全部調走。 例如戶部郎中葛世振,明崇禎十三年的進士榜上的探馬郎,以文詞巨麗,又經世而出眾,其上奏兵餉之事,稱“增兵不如練兵,加餉不如清餉”之語,極得帝心,崇禎皇帝曾將其名書列于御屏,后葛世振請假省親告歸,甲申變后,葛入南京出仕,其管理財政是有二把刷子,但堅決反對漕運改海運,結果去職。 又有地方大員袁樞,為浙江巡撫,其父乃大明故兵部尚書袁可立,素有才干,還是東南國的堅定擁躉,影響力很大。 但他不同意走海運,結果被調往中央任職,被搬走了。 諸多官員逐一過關,次輔楊天生親到杭州主持會議,逼著各路官員表態,不從者盡皆調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