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那馬士英在東南國深受教誨,知道東南國以經濟為先,“福利”為輔,以什么豬的屁論英雄,越高越好,高的就是大英雄,否則就是前明官員的嘴炮專家。 既然如此,他就懂得有的放矢。 在東南國,他被當成了重要閣臣來培養,在各部轉職,清楚各部業務,對于如何發展經濟。 而次輔楊天生則是東南國王后楊鶯兒之父,以海商做掩護,兼職海盜,待他女婿得國后,楊天生搖身一變,洗白了當起大官,先任職建設部,負責基建工程,先后歷任經濟部,主管經濟發展,又轉到福利衛生部,對于改善民眾生活深有體會,業務純熟! 王侯將相豈有種乎,他認真任職,力圖青史留名。 他很勤奮,懂得抓住這個機會! 兩人搭檔,一主內一跑外,竭力把國民經濟更上一層樓。 如果說姚明恭執政是守成和穩定,那么馬士英-楊天生執政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改革階段。 漕運改海運! 漕運,是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內陸交通運輸系統,主要是指由南向北,通過京杭大運河運送官糧、軍糧以及重要的大宗物資到達封建王朝統治中心北京的系統性工程,包括開發運河、制造船只、征收官糧、軍糧等。 漕運萌芽于秦漢,興盛于唐宋,明代漕運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明朝對漕政管理極為重視,建立了從朝廷到州縣的管理機構,“行漕法規”也得到健全和完善,產生了支運、兌運和直達制度。 通過漕運,把南方豐富的物資運往北方,尤其是帝都,從而穩定了北方的統治。 新明以來,雖然京師南移,但是明朝在北方邊境用兵、建設,進入東北大地搞開發,需要的物資不減反增,甚至超過了北京帝都時期。 但是漕運的麻煩多多,一曰淤塞,黃河水患頻繁,泥河滾滾涌入大運河,漕運船只將被困住,不能按時到達京城,此時糧價就會飛漲,影響很壞;二曰“浮收”。在漕運過程中,損耗在所難免。官府不愿承擔,便將其攤派給百姓。有時,征糧官在規定數外直接多收40%——50%,民眾不滿,'鬧漕'事件不斷;三曰“缺錢”,漕糧開拔,需要兵丁押船護送。官府支付的全程運費只有每船200兩,標準多年不變,而物價上漲很快,差旅費不足的兵丁們只好向沿途官府攤派,并將這筆錢最終轉嫁給老百姓;四曰既得利益者,漕運開通,從官到民,都靠水吃水,固然官員賺大錢,小民也得靠這條漕運度日,他們人數不少,形成了一個堅定的利益集團…… 漕運不利,南方的糧食要歷盡艱險,曠日持久,從蘇杭運到京城。各省每年解送進京的漕糧日漸減少,倉儲積存日漸空虛。京師地區的糧食供應危機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更加嚴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