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47.種地也可發財-《明末之興漢》


    第(2/3)頁

    但是白翎島的后勤工作遠沒有那么簡單,以前人少的時候王四水還能勉強應付,現在人口逐漸增多,各種事項也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王四水實在做不來了,大大小小的紕漏也出了好多次了,為此已經叫苦了好幾回。

    為免問題擴大,魯若麟只好不要臉似的強行把工作交給了崔永建,也不管人家是不是已經歸心,是不是愿意。好在崔永建也沒有矯情,許是清閑了許久,也想找點事情做,馬上就接手了后勤方面的工作。

    但是白翎島后勤工作的復雜性遠遠超出了崔永建的預料,以往在朝廷里那種輕松愜意的工作氛圍是想都不要想。各種物資采購、人員安置、物資分發、工程建設維修、薪資核算等瑣碎的工作就讓人忙的腳不著地,這還是魯若麟出于保密考慮,將島上最主要的食鹽、咸魚、成衣等大宗商品的生產銷售數據剔除的結果。

    那怕是魯若麟給崔永建安排了十幾個能寫會算的手下處理繁雜的基礎工作,但是各種事務性的工作仍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為此,只要不涉及到原則性問題或者大筆的開銷,魯若麟給崔永建充分的放權,尊重他的決定。

    崔永建在經歷了簡短的適應過程,很快就上手了后勤工作,在忙碌的同時也佩服魯若麟的大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魯若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總之崔永建是痛并快樂著。

    有別與傳統封建統治無為而治的理念,白翎島將管理滲透到了每個地方,島民對將軍府的管理也慢慢形成了習慣和依賴,統治的基礎正在慢慢的夯實。

    傳統的封建社會官府的統治最多做到縣一級,下面的鄉鎮都是依靠當地的名門望族來維持統治,這就是所謂的皇權不下鄉。

    這也造成了朝廷和士紳階層的合作與對抗。在中央政府實力和威望比較強大的時候,士紳階層比較服從中央的統治,只能在規則下攝取自己的利益。當中央政府衰落的時候,士紳階層就會將本屬于官府的利益收入自己的囊中,對官府的政令陽奉陰違,造成中央政府收入減少,動員能力下降。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失去地方支持的朝廷就會土崩瓦解,改朝換代。

    所以按照封建王朝的治理模式,地主階級是王朝的核心力量,大量中小地主階級和自耕農是王朝穩定的基石。明王朝滅亡就是中小地主和自耕農在天災人禍下大量破產,社會穩定結構瓦解,王朝失去了賴以維持的財力、人力來源,最終無法維持統治滅亡。

    想要避免與其他人分享統治權,就要將政權深入到基層,雖然消耗的管理成本、人員開支會成倍增加,但是穩定性和動員能力卻大大增強。

    政權對財富與資源的動員、調度能力是衡量一個政府強大與否的關鍵。很多人張口就是華夏億萬子民,何懼區區建奴。大明朝確實有海量的人口與財富,但是這些資源都掌握在了高官權貴、宗室文人、地主鄉紳手中,朝廷想要從他們手中征集和調度資源是想都不用想。所以明王朝看似強大,但已經是有勁使不出來了。

    建奴卻恰恰相反,雖然人口少,但是動員能力強,隨時可以調集全國人口參戰,在局部戰場甚至比明朝更占優。

    所以魯若麟絕對不會把管理權拿出來與別人分享,哪怕這樣管理成本會更高。

    這樣的結果就是管理上更加細化和繁瑣,需要的管理人員也就會更多。在沒有大批忠誠于自己的合格管理人員前,再大的地盤魯若麟也治理不下來。因此魯若麟沒有盲目的擴張地盤,而是老老實實的龜縮在白翎島猥瑣發育,只有當合格的軍政人員大批量、持續性的培養起來之后,魯若麟才會考慮擴張的事情。

    現在的白翎島就是一個草臺班子,相應的職能部門都沒有建立,全都是魯若麟指派人員臨時管理,沒有形成制度和權責劃分,就是因為管理人員的短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