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尊嚴-《明末之興漢》
第(2/3)頁
魯若麟沒有依照傳統的家庭制衣模式生產這些冬裝,而是采取了后世的流水線方式集中生產。從島上的婦女中找出一些制衣手藝精湛的作為領班,按照工序分組制作。裁剪的負責裁剪,縫制的負責縫制。而且盡量將成品細化,比如棉衣就分成了做前襟、后襟、袖子、領子、口袋等多重工序,最后再組合在一起,大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
另外單獨安排了一批男人專門負責彈棉花,將棉花加工的細碎又松軟。
為了保證質量和尺寸統一,魯若麟還臨時趕制了一批木尺,統一了長度,以免出現長短不一的情況。針線剪刀也是在松江的時候就提前購買了一批質量上乘的,每個婦女拿到這些東西的時候都是愛不釋手,恨不得抱在懷里睡覺。
對于魯若麟居然還懂得女紅,眾人都是不可思議。一開始大家還比較抗拒這樣的生產方式,不過迫于魯若麟的命令,不得不按照要求生產。
因為只要求完成單一的部件,即使裁縫技術不是很好的人也漸漸的熟悉了自己的工序部件,制作速度也是越來越快。到最后由技術最好的人組合起來,效率比起單人制作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
看到源源不斷制作出來的冬裝,大家都是心服口服,五體投地,生產熱情也是不斷高漲。特別是魯若麟宣布這些冬衣每個人都會有一套,大家都是盡心盡力,絲毫不敢懈怠。這么好的冬衣,自己從來就沒有穿過,里面的棉花也是蓬松厚實,加上棉褲、棉鞋、帽子、手套,這個冬天是不會凍死人了。
還有專門制作的棉被,用料十足,沉甸甸的,蓋著一定非常暖和。想到自己可以使用這些東西,每個人的心都是暖暖的。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到冬裝生產的地方,看到一件件成品分類入庫,每個人都是喜洋洋的。
崔永建來島上已經有段時間了,看到島上人口漸多,日漸興盛,生活也是美滿幸福,心中的疑惑也是越來越多。
為什么在魯若麟的治理下,白翎島的民眾生活如此幸福,吃的飽,穿的暖,還有書可以讀。而朝鮮國的那些貧民們每年凍死餓死不知凡幾,還要忍受官府的壓榨,豪門大戶的剝削,運氣不好還會有刀兵之禍。至于讀書,那更是妄想了。
看島上的民眾在魯若麟的統治下,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飯吃,幼有所教,老有所依。這簡直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啊!難道自己這些飽讀詩書的官員在治國理民上居然還比不過一個武夫?
崔永建迷茫了,對自己所學的知識第一次產生了懷疑。他開始對魯若麟的牧民之術產生了好奇,想要探究其中的方法,用來拯救自己的國家。在他的眼中,自己的國家在那些尸位素餐之徒手里已經是徹底的無可救藥了。
看的越多,想的越多,越不得其法。偷師不成的崔永建干脆登門拜訪,向魯若麟討教。孔子還不恥下問呢,自己又算得上什么,不丟臉。崔永建對于向一個武夫討教治國學問也是有些臉紅,只能這樣安慰自己了。
魯若麟對于崔永建的到訪也是有點意外。對于崔永建和金忠義,魯若麟基本是好吃好喝的供著,島上除了幾處核心的地方對他們關閉之外,其他的地方基本上隨他們轉悠。只要不亂指手畫腳,就把他當個小透明。當然,基本的監視還是要有的。
在魯若麟下江南的時候,金大正帶隊與朝鮮方面又交易了一次,為朝鮮帶來了豐厚的利潤。朝鮮國王李倧的那份也隨船送達,國王和朝廷都非常滿意,對魯若麟的態度愈發親善。作為監事的崔永建和采購大使的金忠義也分別收到了漢城來的褒獎信函,叮囑他們處理好與魯若麟的關系,確保心向朝廷。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