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有人幫忙后,楊皓就輕松多了。 但幫忙的人多了,他行事也得更加小心些。 比如,總不能讓人以為他是妖怪吧。 他以后要盡量不一個人趕著車隊外出。要不然,就真的是太惹眼了些。 這天,他打算帶著車隊去一趟長安。 其實,何泉山的手下大多當(dāng)兵出來的。他們能從戰(zhàn)場上活著回來,或者是因為足夠勇猛。但肯定也是比較聰明的。要不然那來的百戰(zhàn)不死? 他們或許不會趕馬車,但他們有膽子。做任何事,只要有足夠的膽子,學(xué)東西就快——傻子除外。 不過,在他們學(xué)會之前,楊皓還可以有借口獨自帶著馬隊出門。 這次去長安也一樣。 只不過,這次他不打算運多少東西。 之前就運了不少出門。楊家的外院早已經(jīng)空了,在房子中暫存的貨物也搬了不少出來。 剩余的那些臘肉,他打算將大部分拉出去賣掉。他發(fā)現(xiàn)肉類,其實還是挺好賣的。尤其是熏肉臘肉之類的。 大概是因為鮮肉不好保存,經(jīng)常出遠門的人都喜歡。 比如行商,如果能有可以長期保存的肉,他們挺愿意帶上,正好在路上吃。 之前他已經(jīng)運了十車的臘肉出門,而且成功賣掉了三十多車……只要有人要,他空間里還有很多。別說運出去的只有十車,就算一車不拉,他也能賣一百車出去。 只是拿出來的時候要小心。他也一直小心避免讓過于關(guān)注自己帶了多少車貨。他知道大房的人一直在盯著他。 …… 鑒于楊家中存著的貨沒多少了,楊皓這次打算只裝三十馬車的東西。這已經(jīng)是楊家現(xiàn)有的存或的一半以上了。 楊柏德聽說兒子要去長安賣東西,就過去看席君買他們裝貨。他有些奇怪。 之前楊皓去周邊縣城,都是五十車起步的往外拉,這次去長安,怎么反而少了。 他又找到楊皓:“六郎,這么這次帶這么少,是與長安買家約定好了?這次應(yīng)當(dāng)很快就能回吧?” 貨送去了就回來,如果趕路的話,當(dāng)天就能回來了。 楊皓笑說:“并非與人約好了送貨。只是剩下的都是好東西,我打算留著自家用的。” 楊柏德看這次裝的主要是麻袋,只幾輛馬車上裝著箱籠。 而家中留下的全是箱籠,而且全是上鎖的。 聽楊皓那么說,他就知道兒子心里有數(shù),也就不再多說了。 不過他跟楊皓說了個地址:“你三叔在長安住。這次你去長安,若是得閑,就順便去上門見個禮……畢竟禮不可廢。” “好,若是有空。我會去。”至于有沒有空,還不是他說了算? 楊皓已經(jīng)摸清了楊氏的情況。 五豐楊氏有十幾支。旁支就不算了,只算現(xiàn)在的嫡支。 他們楊家分家后有五房人,前面三房,都是嫡子。大房與二房兩房人還住在五豐村,三房在長安。 而四房五房是庶子,分出去后,在隔壁村落戶了。 他回來第二天,四房五房倒是有人來了。他看著他們兩房人過得不如大方和二房。三房沒人回來,但楊皓肯定他們收到這邊的消息。 沒人來…… 這態(tài)度,讓楊皓有些琢磨……三房與二房明顯也不親。 甚至還不如大房那樣……“滴血認親”事件之前,好歹還留著面子情。而三房的表現(xiàn),似乎是當(dāng)二房不存在的樣子? 這話他不好問楊柏德。只能找個機會問楊大郎。 楊大郎嗤笑一聲,口中卻跟他說:“三叔如何會跟大伯與父親有矛盾?只是三叔有差事,男主外女主內(nèi)。三嬸嬸是大概又恰好身體欠佳。” “又”字,就有點一言難盡的意思了。 楊皓不解其意。不過聽起來,三房跟他們二房,似乎是早已不怎么來往了。 他也沒繼續(xù)追問:“小弟稍候就出發(fā)去長安,大兄可有什么要小弟帶的。” 楊明也不想說那什么大房三房,笑著說:“嗯,幫我到書坊看看。我想買幾本書,書名我寫給你。若是有,便幫我買回來。” 楊皓拿到了書單,看其中有《論語·柳先公撰本》:“大兄是要給敬哥兒買書?” 敬哥兒就是楊大郎的兒子,今年才四周歲。但家里人說他五歲了,據(jù)說馬上要啟蒙了。 楊明是讀書人,不可能沒有論語。 他笑著解釋說:“這論語新版的,又朝廷著弘文館十八學(xué)士率大儒編撰。” 又取了錢給他,整整五貫?zāi)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