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真誠的虛偽(上)-《戰國野心家》
第(1/3)頁
民眾既不反對又認為是善政,只是這善政里面也有許多生意。
就在適出訪商丘之前,以商丘的一些大商人、公族們為主的一部分人,組建了一個商會,并且提出了一個論調。
他們認為,不論是保持軍隊還是發展生產,都需要稅收,而稅收又是從民眾身上收取的。
這些大商人和舊公族的一部分人提出了一個“民不加賦國用足”的好辦法,即將宋國的各處稅收壁壘打破后,由他們商會出資購買下幾處鄉縣的售賣權,別家商人不得進入。
售賣專營權的錢,就可以用作軍費和一些生產建設所需,比如宋國東部的一些鄉縣的鐵器、鹽等由商會花錢獲得專營許可,這一大筆錢就可以讓政府少從農夫身上收取一些稅費,兩全其美。
并且大力鼓吹泗上的印花稅政策,認為進入宋國的鐵器由商會購買后,再由商會印花銷售,私自售賣則要懲罰,而商會的專營權要“公開公正”地價高者得之,但又必須在半個月內定下,并且一定要是宋國人因為這樣才會“心懷宋民”不至于過于求利苛刻。
如此一來,民眾少繳納了稅,又有了鐵器可用,中樞還有了錢可以用作民用生產,當真是豈不美哉。
時代總是不斷進步的,而進步有時候就是承受了無數苦難后的覺醒,民眾此時對于貴族制度是反感的,隱約覺察到了商人的可惡但還沒有總結出來專營權的可怕之處,這種論調很有市場。
只是農家極為反對,因為農家本來就是反對商人的,而且他們在泗上學到的東西足以讓他們認識到這種行為的害民之處。
是故農家表達了反對,并且認為如果不能夠得到支持,那么在農家所要管轄的幾個鄉會正常繳納軍賦,絕對不會售賣專營權給外人。
這是一個折衷的辦法,農家認為商人會謀利,雖然看上去民眾繳納的國稅少了,但實際上商人求利,不會出于好心,所以實際上最終錢還是農夫出的,甚至于比起正常的稅可能更多。
但是農家本身又支持“市賈不二價”,所以農家希望也是壟斷經營,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良心”可以在不獲利的情況下使得民眾得利,就算是售賣也不會從民眾身上剝利。
可農家關于整個宋國統一定價的方案,又不可能被別家認可,再加上宋國一些改頭換面的舊勢力的反對,使得宋國統一政策的方案不可能實施。
折衷之下,農家也不得不承認這個政策,但他們希望能夠從墨家手里借貸一筆款子,從而壟斷他們將要執政的幾個鄉的售賣,用良心來確保市賈不二價,來確保民眾不會損失太多的利益。
關于這其中的歪歪繞,適當然是知曉的,實際上宋國那些大商人和改換身份的舊貴族們商量這件事的時候,適就知道。
對于這件事,他既不支持也不反對,也拒絕發表任何意見,因為宋國的革命很不徹底,將來有一天當然是要毀掉專營權這些東西的,但這些東西最好是覺醒了的宋國民眾自己來反對,如果真的不行,等到天下大定的時候還沒有解決還沒有覺醒,那么再由墨家來用暴力收拾。
宋國現在只能算是一個“地區”,算不上一個國,因為在經濟上宋國已經基本上是泗上的從屬,傾銷地和原材料產地。
短期看,民眾得到了土地,降低了稅賦,減少了貴族的私兵和整體上的軍賦,民眾的生活水平肯定是有所提升的。
長期看,等到民眾們逐漸開智,稍微加以引導,又有外力支持,那么自然會起身反對這些不合理的政策,但適希望這是民眾自己爭取自己醒悟的。
畢竟,宋屬于天下,宋人是將來天下人的一部分,天下的覺醒和重塑需要的是天下人的覺醒,施舍來的東西總不會長久和珍惜。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