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若說秦箏的技法,頗有些勢大力沉。 在搖指的時候,小指會作為一個支點,支撐在岳山右側,同時大臂擺動做慣性運動,非常具有爆發力。 此為“扎樁”! 大指撐住,小指穩定! 雖然這種“扎樁”的技巧,多多少少在其他各種流派中都出現過,但無疑秦箏是最善用,也最愛用這類技巧的! 夾彈! 這也是最主要的演奏技巧。 是指手指按弦向面板的方向,向下使用力量,讓琴弦上下振動。 通常這種清晰的弦音夾彈后,手指會留在下一根琴弦上,觸弦,卻不動,蓄勢待發。 像是河南,山東這些北派的箏,以這類技法最為多用。 陜西秦箏更是特色鮮明。 但很顯然,王昌元先生上來不緊不慢的五個音,卻用了另一種非常鮮明特色的彈奏技巧。 “提彈法!” 這是一種懸手演奏的方式,與“扎樁”剛好為相反。 手指,手掌,手腕相互配合,向著手心的方向,也就是“上方”用力! 待到弦音出后,手型是半握拳狀態的。 很好理解,往上提著彈奏! 一個音后,手掌松開,開始彈奏下一個音。 這樣的技巧更為靈活便捷,適合輕靈快速的樂曲。 浙江箏,尤其以提彈法為最多! 當然,王昌元先生的速度并不快。 但演奏的技巧,卻確實是提彈法。 與之前外賓們觀賞的古箏獨奏《秋夜箏》運用的技巧與架勢有著非常明顯的不同。 如果說,最能代表陜西秦箏的曲目是這首《秋夜箏》,那么,典型的浙派箏曲....... 便是這《高山流水》! ...... 《高山流水》,伯牙與子期那“知音難覓,相知可貴”的典故,可以說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了。 華國十大古琴曲目之一。 分為《高山》與《流水》。 但其實....... 知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和王昌元師傅演奏的古箏曲《高山流水》....... 沒半毛錢關系。 只不過恰好名字一樣容易混淆罷了。 他古琴的《高山》《流水》.......和我古箏的《高山流水》有啥關系? 只不過恰好他叫張偉,我也叫張偉罷了,隔壁有家人也叫張偉呢! 同名同姓,但也只是同名同姓,實則沒有半點瓜葛。 張偉,可以是律師,可以是醫生,也可以是富二代,更可以是金甲戰士。 ...... 于青山綠水之間遨游,耳邊聆聽著《高山流水》古箏曲,冉冉而起的是沉香,飄遠四溢的是香茗。 在人與自然中,靜下心,慢慢的去打磨自己內心的道德,器量,學識。 來自浙江民間的傳譜,經過現代人的還原與打磨,最終迸現了旋律典雅,韻味雋永之味。 高山之巍然,流水之洋灑。 武林逸韻! 古箏曲《高山流水》,與古琴曲《高山》《流水》完全不同。 而同為古箏曲,不同流派的《高山流水》曲譜也完全不同。 曲調上就完全不同。 與山東箏,河南箏的高山流水不同。 浙派的《高山流水》,音色雅致純凈,有一種古樸典雅,超凡脫俗的高潔。 山水墨跡流于音律。 在場的外賓,感受到這樣一種完全不同,與自然對話,秉持修養德行的音樂,內心之中頓時充滿了無數的奇思妙想。 感觸也完全不同。 普通的聽眾,聽到一首曲子,尚且有完全不同的意境,更何況是名家大師。 他們甚至感受會更多。 但通過音樂的啟迪與思考,感受其實殊途同歸。 各種學術流派的思想,仿佛繁星點綴天空。 但貫徹在浙派《高山流水》之中的理念,始終如一。 和! 漢族人民傳統的“和合”思想,即使到了如今也貫徹始終。 天下大同,和諧發展。 通過這描繪山水與靜心的音律,這種超脫的思想油然浮現。 箏音柔和唯美,淡然恬靜,但骨子里,有一種傲,從未缺失。 就仿佛古人強調的“和合”思想一般。 和,并非是軟弱的求和。 古人從不否認事物本來的矛盾,更不逃避進行必要的斗爭。 追求的,是通過克服矛盾,形成總體上的平衡,和諧,合作。 正視矛盾,卻推動矛盾轉化,促進新事物的形成。 所謂包羅萬象的胸襟,安心立命的覺悟,也無非如此。 為何音樂界有句話“學藝先修德”? 尤其是在華國的古典音樂中,更是將這句話,代入到幼年啟蒙的第一堂課中。 “保合太和,乃利貞!” “養之以德,則民合!” 音樂作為一種思維的啟迪,道德是至關重要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