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正正好的天色,也是時候......《筆墨登場》了! 李文音的速度很快,來到臺后視線盲區,短暫的換場后,黑色的武者勁裝被工作人員一撕,內襯所穿的,正是一身淺灰色的中山裝。 甚至就連鞋子都很細心的換成了老北京的帆布鞋。 清澈透亮的老京腔,爽朗的大笑,電子合成的三弦,輕輕點綴的古箏,濃濃的京韻油然而出。 完全不同的時代感,完全不同的國風。 仿佛割裂了時空。 三弦,華國民族傳統代表性樂器。 起源于秦朝,而將其發揚光大的,是唐朝。 霓虹傳統樂器中的三味線,便是從三弦演變而來。 北方大鼓書、蘇州評彈,都少不了三弦的韻味,但相比之下,三弦無疑是要冷門的很多,即使是李文音,找出這種三弦音色的電子合成音效,也有些困難。 輕輕的哼唱中,一道中氣十足的聲音高聲念白。 “筆墨~~登場~~~” 念白,這是戲曲中一種特有的藝術表現手法。 與說唱類似,它是以一種介于讀與唱之間的音調,將語言戲劇化、音樂化。 一般來說,念白經常會在戲曲中,與唱腔部分互相銜接、陪襯、對比。 從血染殺氣的古戰場,再到身不由己的江湖。 這一刻,貫穿了古今,又帶領觀眾們來到了二十年前的老北京! “鼓樓外的小院門口有個門墩兒~ 我成天~騎在上面舔著紅果兒冰棍兒~” 那京城東城區的鼓樓,古韻的建筑,門口的石獅子,一幅幅畫面感瞬間襲來。 小孩子騎在門口的木墩上,舔著紅色的山楂冰棍。 明明是在魔都,卻仿佛置身于京都的老城墻之間。 “爺爺說看你也沒事兒~ 不如來家里~我教你~寫寫大字兒~ 一進院兒就聞見一德閣的墨汁兒~” 李文音笑著,手輕輕向著側方的舞臺一揮。 一身灰色中山裝的老者,慈愛的笑著,領著自己的小孫子,來到了書案的旁邊。 將小孫子抱到高高的椅子上面? 向著硯中傾倒著一墨水。 “門廊上藤蔓之間~藏著一對兒葫蘆兒~ 紅木案上成堆的是王羲之的拓本兒~” 李文音走向側方的舞臺? 唱腔柔和清澈,溫暖的微笑著? 指著立架上一對兒葫蘆? 緩緩走到書案旁邊,拿起了書案上的拓本翻看。 放下拓本? 拿起了裝著狼毫的青花瓷筆筒仔細端詳,像極了當年老北京人最熱衷的撿漏。 動亂的年代? 珍寶散落于民間各地? 當平穩下來后,誰也不知道誰手里的究竟是哪個寶貝。 于是,老北京人們便開始淘起了古董文玩,撿漏也成為了一種有趣的體驗與文化。 “青花瓷的筆筒~是康熙年間的玩意兒~ 大伯泡一壺龍井~拉上一段兒胡琴兒~” 一大一小的演員向著李文音對面方向的舞臺看去? 一名憨厚可掬的中年人? 坐在茶桌上,杯中的龍井似乎還氤氳著熱氣,笑瞇瞇的拉起了京胡。 老北京喜愛的茶水,除卻毛尖普洱,也就是龍井了! “展~一爿宣紙于~案~上~ 黃銅的鎮尺~明~晃~晃~” 宣紙鋪展? 鎮尺壓著紙張。 而此時,夕陽西垂? 最后一抹金紅色的斜陽,灑落在演唱會的舞臺上。 “當東廂房的窗欞~透進一撇斜陽~ 初研的墨香~氤氳繞梁~” 不知為何? 在演唱會這種場景下,居然聞到了一股墨香。 觀眾們驚嘆著這一副美好的畫卷。 白紙筆墨似乎近在咫尺。 但那些注意力在舞臺布置與新歌水準的記者? 相關評論者們的眼里? 卻是如此驚艷。 舞臺的布置方面? 就連夕陽的角度與時間都做好了參考! “撮~一桿狼毫握~手~掌~ 拿~捏的力~道~剛剛好~ 看顏真卿的字帖~被風掀起一角~ 手腕高懸我寫一個字~小~” 李文音溫暖的歌聲配上舞臺之上,爺爺在教小孫子寫毛筆字的這一幕,溫馨感油然而生。 文化的傳承仿佛充滿了生命力。 無論是歌曲結尾處的兒化音,還是歌詞音樂之中處處滿溢的老北京元素。 充滿純真的趣味,貼近生活打動人心。 閉上眼睛,仿佛真的處身于四合院里,老人,孫子,筆墨紙硯! 大大的京城,小小的一角,卻流露出了濃厚的京韻文化! “老外看漢字都是一個個的方塊兒~ ....... 大紅的喜字兒是有人要娶媳婦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