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殺人放火金腰帶! 冰洞內(nèi),安寧喜滋滋的將一幅幅字畫、金銀玉器從小鼎內(nèi)取出,不時拿起一尊金銀玉器或一副字帖放在眼前欣賞著,眼神中透出的無比的狂熱。 如果說中國戰(zhàn)爭史,那么戰(zhàn)國、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這四個時期是戰(zhàn)亂最頻繁、最慘烈的時期。 諸侯兵器、軍閥割據(jù)、外族入侵,可謂城頭變幻大王旗,戰(zhàn)火紛飛人命如草芥。 戰(zhàn)火讓無數(shù)文化典籍、稀世珍品毀于戰(zhàn)火之中,而這四個時期,有兩個發(fā)生在漢唐兩朝之間,一個發(fā)生在唐之后。 所以,這個時期雖然有書法史號稱鐘王的“楷書之祖”的鐘繇和書圣王羲之,還有胡昭、黃象、張僧繇、王僧虔、張旭、顏真卿、柳公權(quán)、懷素……但流傳下來的大多是摹本、拓本或者刻石碑記,傳世真跡卻寥寥無幾。 比如王羲之,一位站在中國書法史巔峰的人物,《蘭亭序》公認(rèn)為“天下第一行書”,沒有之一。 但王羲之的真跡呢? 桓玄投江的那一擲、梁元帝投降前的一把火以及唐太宗臨時前的一句遺囑,再加上靖康之亂時的那一擄,王羲之留給世人的只有摹本、拓本以及傳說。 比如顏真卿,國內(nèi)存有其書寫的碑記不少,但其傳世真跡只有三幅,楷書《自書告身帖》收藏與RB,行書《祭侄文稿》、《劉中使帖》存于南故宮。 現(xiàn)在,安寧手中就有了王羲之《黃庭經(jīng)》、《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jīng)》和鐘繇的《宣示表》、《賀捷表》共四幅鐘王的作品。 且不說其他人的作品,就這四幅作品,雖然被敵人逼到了同歸于盡的險境,但安寧依然覺得值。 玉器更不用說了。 國人自古愛玉,稍有些錢財?shù)娜思铱倳阍釒准衿鳎試鴥?nèi)玉器存世量非常大,尤其是作為中國玉器巔峰的漢玉存量更大。 安寧經(jīng)常去博物館臨摹玉器,原始時代的粗狂、漢代內(nèi)涵、明清的細(xì)膩,每一次觀摩都會帶給安寧新的啟迪。 但安寧也有一個遺憾——不能上手。 安寧總不能找到博物館管理員,告訴人家我摸一摸不會損壞古董的,因為我會關(guān)閉手部汗孔,還會用靈氣保養(yǎng)玉器…… 如今,這個遺憾也可以彌補了。 安寧越看越激動,當(dāng)他打開張旭的草書《心經(jīng)》后,被其那落筆千鈞、狂而不怪、奔放縱逸的韻味感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