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寫這幾個數之后,沈淮又飛快的用彩色粉筆將四個數字串起來,在黑板上畫出一副標準的噸鋼數曲線圖來。 “掛板就這么大,噸鋼能耗指標、鋼坯成材率等指標圖也不夠畫,但差距有多大,大家心里都應該有數,”沈淮說道,“即便有些人心里沒有數,也不打緊;我的要求,是大家從今天之后,要認真工作,認真進修。” 徐溪亭等人的臉滾燙滾燙的。 梅溪鋼鐵廠所引進的生產線,能夠說是國外八十年代初才成熟起來的技術,至少在技術水平上一點都不落后,但發揮出來的生產效率,以至還不到國內一流鋼企及國際鋼企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形成這個局面的情況是多方面: 人浮于事,脫產職工人數幾乎與一線工人相等,這個就間接將人均噸鋼產量拉低了近一半; 采購環節出面嚴峻問題,爐料質量差; 工業配套環境差,電力、運力供應不足; 技術力量極端薄弱,全廠八百余職工,即便初級職稱包括在內,合格的專業人員不到三十人; 生產管理嚴峻滯后,職工職業素養差,勞動紀律渙散,形成大小生產事故頻發,生產浪費現象嚴峻; 管理層官僚作風嚴峻,鋼廠里的裙帶關系錯綜復雜,從上到下幾乎每個環節都有人在吃里扒外…… 幾乎國內公有制企業所能有的種種弊端,在梅溪鋼鐵廠身上都得到集中體現。 雖然有種種借口,但作為全廠技術的實際負責人,也將給沈淮正式任命為全廠技術的總負責人,徐溪亭心里是有愧的。 包括那些還有著羞恥心的前管理層人員,也都羞愧不能跟沈淮間接相對。 “我會把我的主要精力都投在鋼廠,但也要負責一部分鎮上的工作,”沈淮說道,“梅溪鋼鐵廠能走到哪一步,實際上更多還要依賴于在座的各位。我已經通知工會,給你們每個不住在廠附近的人,都準備好宿舍。各位,任重而道遠啊……” 在整個生產環節所出現的問題,沈淮相信趙東、徐溪亭以及徐聞刀、潘成他們都能發覺,都能提出相應的整頓方案,也許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跟現有的管理員更好的融合起來。 沈淮看了看表,夜深已經過九點鐘,他還要跟何清社碰個頭,便將剩下的時間留給趙東、徐溪亭他們,臨走前還特地吩咐了一聲:“也不要太慢,最好不要超過十二點;明天早上七點半,我還要跟大家在這里準時碰頭……”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