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崇禎六年的八月。 這注定是一個要被記載在史冊上面的日子。 這一輩和下一輩的人,都無法忘記今天,無法忘記崇禎皇帝說的話,無法忘記大明國師說的話。 少年說。 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傳遍了大明天下,成為了最為經典的文賦。 可謂是經久不衰。 而在大明學府的學院之中,少年大明說直接被刻印成為了石碑,放在了學院之中。 為警醒和鼓勵后來的每一代學子。 崇禎皇帝也被江楓的這個少年大明說給激勵到了,也聯想到了現在的大明狀況。 更想到了當初的那本教育為基石的那本書,那上面就說了,教育的意義。 最終的結果就是為了國家,為了這個大明天下培育高端的人才,培育大明想要的人才。 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而不是僅僅以四書五經為基礎,教出來的人,也都是一些書呆子,真正有能力的人,完全就不是讀懂了四書五經就學出來的人。 這也不過是教育的意義之一。 在黃宗羲這位年輕后生的積極努力之下,京師大學府也算是正式開學了。 第一次便招收了差不多三千余學生。 這些都是寒門讀書人,一個一個也都多少讀了一些書,但是并沒有那個很好地途徑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也有不少人已經參加過了大明的科舉考試,但是對于他們而言,很多知識都沒有掌握,一個申論便難倒了很多人。 “我們之所以能夠在這里安定地讀書,首先要感謝的人,是那些戍守邊關的將士們。 所以京師大學府的第一個入學儀式,就是要祭拜那些在戰場之上戰亡的將士們。” 黃宗羲作為京師大學府的院長,帶著學生們去了煤山。 在很多很多百姓以及那些其他的學士的矚目之下,去了煤山的祭臺。 對著那些墓碑深深地鞠躬,同時,默哀了三分鐘。 黃宗羲則是在這煤山的英雄墓園中,講述了一場一場的戰爭,以及其中的數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