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泊松大數定律的證明過程相對而言并不復雜,寫成論文的話,一篇大論文足夠了。但是王崎強忍著寫完的沖動,只在這片論文的提綱里寫下一些討論性的內容。 “畢竟要留點位置請那個一根筋加入來著。”王崎如此說道。 不過,與神州只注重論文內容的風氣不同,地球學界評判一個研究者的標準也挺注重論文數目的。把一片論文破開變成兩篇完整論文、前一篇結論是后一篇論據的技術,王崎多少還是會一點。 寫了大本頁之后,王崎把這一盤放下,準備找薄筱雅討論之后再完成。 “好了,接下來搞什么呢?” 見王崎冥思苦想,真闡子好心的提到:“我似乎記得,你們今法修里研究一加一等于二的算題挺火的?似乎是叫明珠算?你為何不試試?” “明珠算是數論領域,和我八字不合——尤其是想起這個算題就忍不住想起陳景云,然后就有‘勞資呆在神京這鬼地方全是那混蛋的錯’的想法”王崎咧著嘴:“再者,明珠算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是一個質數加一個質數等于一個偶數,寫作(1+1),不是1+1.” 明珠之算,地球稱之為哥德巴赫猜想。而且有趣的是,這個算題在神州是“挖出來”的,而且也與薄家有關。薄雅歌、薄月翰這一代還有一個兄弟,此人在數學上的造詣不強,卻有一個好兒子,即薄家第四位逍遙修士薄離詁。薄離詁和其弟薄離爾一樣好游歷。一日,他游歷至一處遺跡時,竟無意中打通了一處前古算家修士的洞府。洞府當中傳承、寶物、丹藥皆不值一曬,但是有一顆珠子卻特別有意思,因為這顆珠子上刻著一道在前古并不出名的算題。 試問,任一大于二的偶數,是否都可寫作兩質數之和? 這道算題粗粗看來似乎很簡單,憑直覺判斷,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它是對的。但是若是要證明開去,卻又無比艱深。 正是因為刻在一顆明珠之上,是以所有人都稱其為“算理冠冕上的明珠”,明珠之算。 【注:在地球的歷史上,哥德巴赫猜想被哥德巴赫寫在一封信上,這封信是寄給歐拉的。然后,歐拉是約翰·伯努利的學生,和丹尼爾·伯努利是情同手足的同門,和尼古拉斯·伯努利也私交甚篤。而哥德巴赫又與尼古拉斯·伯努利是筆友加驢友。這哥幾個是最早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一群人。只不過哥德巴赫不是數學家,只留下一個猜想,所以本書換了一種方式讓他存在】 “搞不懂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