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從長安城出發,途徑洛陽城,又經歷數十座城市才能到達泰山。 漫長的車隊綿延了數百里,也花費了近乎兩個月的時間才到達終點。 人跡罕至的高山上不斷修繕階梯,又有車道被整理得又平又寬。 諸多造設不斷修建。 跟隨封禪的車隊前來泰山,李鴻儒再次見到泰山時還有些恍惚,只覺走錯了路。 但等到熟悉的感知涌上心頭, 李鴻儒才覺察出人力鑄就滄海桑田的變化。 或許只是一個榔頭,又或一把銼刀,普通人的巨大數量完成了這場盛會工程的改造。 李鴻儒注目掃過五處巨大的圓丘祀壇。 這些圓丘祀壇是祭祀的常規祭壇,但多了貫連相通的奧妙。 圓丘祀壇上采用五種色澤的土壤構建陰陽五行。 這類圓丘祀壇中無疑夾藏著奧妙。 或陣法構建的陣基,又或具備巫咒之術,只待啟用便發揮效果。 泰山的諸多山峰上各有布置, 譬如五丈長五丈寬又高九尺的祭祀封壇,又有四面八方造設的八角方壇。 諸多設置中不僅僅采用九五之數的規格, 又有極致陰之數的規格, 讓封禪的規格顯得極高。 “到地方了!” 李鴻儒遠遠眺望。 他們乘坐的馬車沒可能登入泰山,只能在遠遠處徘徊。 數十米外,羽林軍身披盔甲,寶劍寶刀長弓齊齊佩戴,又有宗正寺諸多人員負責了術法針對部分。 除此之外,朝廷異人司的江湖奇人異士也夾雜在四處巡防。 這是最外圍的布置,但足以阻隔九成九以上看熱鬧的人群。 李鴻儒關注的重點更多是聚焦在遠遠處的高山上,但對一般人而言,如何通過這些明刀明劍的羽林軍才是大事。 眾多公子哥兒和閑散人士齊齊張望著脖子,一如李鴻儒年少時跟隨觀看熱鬧的模樣。 這讓李鴻儒不免覺察出一絲熟悉的景象。 他拉了拉公孫韻,又朝著后方跟隨的馬車喊了一句。 “終于到了!” 麻姑子興奮喊了一聲,攙扶著身體欠佳的嫦娥跳下馬車。 麻姑子、嫦娥、公孫韻都帶了遮臉面紗, 但不論怎么遮掩,嫦娥都是人群中最引人注目的存在。 隨著兩個公子哥兒的嘀嘀咕咕, 此前昂起脖子看熱鬧的人群不斷有人回首。 諸多人回首后就沒將腦袋轉回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