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其實早在20世紀初,物理學家們就注意到光對原子有輻射壓力作用,因為儀器設備的限制,直到最近幾十年激光冷卻裝置發明出來之后,原子的激光冷卻技術才得到實質性的發展。 朱棣文先生在斯坦福的實驗室中,利用三維激光束形成磁光阱將原子囚禁在一個小區域空間中加以冷卻,獲得了更低溫度的光學粘膠,這時是1985年。 之后苦心研究十幾年,朱先生和他的科研伙伴更上層樓,他們利用這種技術得到了低于光子反沖極限的極低溫度。憑此成果,朱先生、柯亨-達諾基、菲利普斯三人同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時是1997年。 又過了十幾二十年跨入21世紀,南港二中的實驗室內,穆老師基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研究成果出了道題:“原子的激光冷卻實驗中,考慮到反沖效應,請問溫度存在的最小值是多少?” 臺下眾學生抓耳撓腮:“穆老師,我們只是高中生啊,有這腦洞我們不拿諾貝爾獎了?” 只有沈奇沉默不語,他明白穆老師的題意,她沒指望哪個高中生具備諾貝爾獎的水平。 這題又是激光發射器、又是原子囚禁什么的,乍一看無比高端,歸根結底,原子的激光冷卻實驗是對多普勒、德布羅意等人理論假設的驗證,并發揚光大逐步完善。 在高中物理課本里,高中生都學過多普勒效應、德布羅意波、光的波粒二像性、玻爾能級模型、α粒子轟擊、原子電子基礎理論等知識點。當然了,這些是高中物理最難理解的一部分內容。 沈奇已經自學到了大物,他理解起來的障礙相對較小。 僅僅就解題而言,如果不能熟練掌握必要的數學工具(公式、推論、定理等等),你將束手無策解不出相應的數學題,而物理題更多是理解程度上的遞進,輔以少量計算。 “這并不需要諾貝爾獎級別的腦洞,你們只需具備物理競賽級別的腦洞就足夠了。”穆老師笑了笑,問到:“你們覺得這題難嗎?” “難!” “IPhO的中等難度試題,或者CPhO國決理論試題,差不多就是這個難度吧。”穆老師掃視臺下一周,說到:“要知道參加競賽的時候,沒人會給你們播放教學片,你們看不到3D演示動畫,唯一的線索只有卷面上的平面示意圖。喏,就是類似屏幕上的這張平面圖。所以我給你們播放動畫,播了兩次,還給你們同步講解,你們不該露出好奇寶寶的懵懂表情。未來的物理學家們,拿出點真本事來吧,請不要讓我失望。” 臺下瞬間鴉雀無聲。 物競隊的隊員們水平自然不會太差,自學過選修或者部分大物知識的也不僅僅只有沈奇一人而已。 物競隊所有隊員拿起筆,埋頭在草稿本上寫寫畫畫,推導計算。 沈奇沒帶筆也沒帶紙,他空手而來,死死盯著屏幕上的原子參照系二維示意圖,凝神思考著什么。 “老哥,你不可能心算出最小溫度值吧?”林星宇寫著寫著發現身邊的沈奇抱臂而坐穩如山。 “心算?不存在的。”沈奇搖搖頭,攤開一掌:“筆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