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面前兩人一個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一個是少年心性的同齡人,若是換作平日,陳遙也就聳聳肩膀攤牌了,但此時他還有諸多疑問沒理清楚沒弄明白,貿貿然交了老底總覺不太妥當,還是謹慎些為好。 心念一轉陳遙輕咳一聲,繼續裝傻充愣,表示自己就是一孤兒,一難民,一乞丐,完全聽不懂兩位高人在說什么。 道衍眉目含笑,李嵐清蹙眉沉思,不過好在兩人也沒再繼續追問,只對視一眼都沒接話茬,現場氣氛驟然降至冰點,尷尬的沉默在小巷內蔓延。 “什么人!在這里干什么!” 正當陳遙想說點什么以緩解當下氣氛時,小巷外的市集方向走過來幾人,他們身披甲胄手持長槍,一看便知乃是自城中巡戒的兵士,大概是看到陳遙他們幾人鬼鬼祟祟藏身在小巷里一言不發,感覺有異,職責所在便高聲喝問道。 “阿彌陀佛。” “無量天尊。” 不等陳遙開口,身后的道衍大師和小李道長便紛紛開口見禮,表示只是遇到了熟人,駐足閑聊片刻,并無逾越之舉; 而巷外的兵卒這時候也看清了陳遙的模樣,想起此子與梁副使有些私交便也沒再作難,只告誡三人薛都護近期準備封城戒嚴,閑雜人等盡量少在城中無故滯留。 這話其實也就是說給陳遙一個人聽的,為什么?因為他只是個乞丐,而道衍和李嵐清則不同。 前有李唐奉老子為祖,后有武后大肆崇佛,故此道士和僧侶在唐代的地位十分尊崇,路過的兵卒之前看不清小巷內的情形,當下聞言心中雪亮,自然也就識趣地離開了。 反正也如他們所言,三人也的確未作出何等逾越之舉。 “好的好的,有勞軍爺提醒~” 兵卒們在陳遙的賠笑聲中揮手離去,待他再次回頭想說點什么,一扭頭才發現小巷此時已是空空如也,微風拂過巷口,只卷起片片枯枝殘葉,哪還有大師和道長的身影。 高人就是高人,這來去隨心無影無蹤的,一身神通都不知能省下多少車旅費用,這要是放在千百年之后,甚至都可以省出套房子來了。 陳遙望著面前空蕩蕩的街巷發了會兒愣,他可沒飛天遁地所向無形的本事,對剛才所發生的事也全無頭緒。 兩位高人之間的對話僅寥寥數字,陳遙當下完全聽不明白,何為鬼氣,此等修為又指代何事,作為穿越而來之人,高人若是不肯點破,那陳遙也毫無辦法。 思忖無果,陳遙最后只得聳聳肩,攥著饅頭出城去了,為明日的放糧大事做準備。 春寒料峭,卷著巷內蒿草徐徐升天,紛飛的蒿草之上隱隱可見有衣袂隨風飄揚—— 小巷上方屋檐處的兩人始終未發一言,望著漸行漸遠最終消失在城門方向的少年,李嵐清這才一正衣襟,沖身旁的道衍正式稽首見禮道。 “福生無量天尊。圓機子見過大師。” “阿彌陀佛。真人有禮了。”道衍同樣雙手合十,恭敬還禮。 正式見過禮,李嵐清這才恭敬開口詢問道:“貧道初出茅廬云游四方,雖不曾行萬里路見萬般事,但也曾聽聞過大師手段,若貧道所猜不假,廣德二年,仆固懷恩引領吐蕃與回紇侵我中土時,獻計汾陽王單騎說服回紇者,可是大師?” 聽面前少年說起百年前的一樁舊事,道衍也不覺詫異,只眉目含笑微微合十,算做默認。 李嵐清點點頭,似乎對眼前百年流逝而全無變化之人也毫不在意,他第一眼見道衍時,便已敏銳地察覺出此僧非人,或者說,非活人,當時感知其修為便已是心中存疑,如今得知其身份反倒釋然了。 道衍乃法臺寺第十七代住持,生于久視年間,年少時便精通佛法,九歲時曾受武后昭,入神都辯談佛法而震驚四座,自此名揚四海,十二歲入持法臺寺一心向佛,直至邊境烽起,安史為亂,乃受圣人所昭入世。 相傳道衍與汾陽王郭子儀相交甚密,建中二年郭子儀于家中病故,臨終前將道衍喚至榻前有過一番密談,此后道衍便自世人眼中消失,蹤跡難尋。 世人皆言圣僧乃不忍摯友離逝故歸隱山林,如今百年已過,想必早已圓寂,超脫凡塵,往那靈山佛國去了,不想道衍此番卻是出現在這乾符元年的濮州城內,而容貌舉止且不過三十而已。 此事詭異莫名,若有人當下能認出道衍,自然會是如此反應,但李嵐清不同,比之道衍,他同樣也非世間凡夫俗子。 修道之人修的是修于行止而證本源,為的是悟大道而超脫生死,天道無情亦無親,故世間萬物皆有跡可循—— 簡單來說,就是在修行之人眼里,這世間萬物都不存在所謂的“怪事”。 但李嵐清深知,今日在這濮州城內,自己便是遇到了生平兩件怪事,其一,便是眼前這圣僧道衍。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