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個時候,中國企業“出海”還不多。 不像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中國企業手握1.2萬億美元的資金,開啟了在全球“買買買”的“收購狂潮”…… 對于百度加入了競購aol的巨頭行列,國內媒體普遍都非常興奮。 頗有點“揚威海外”的與有榮焉…… 本來遠在美國的一樁收購案,也因為隋波的“亂入”,忽然變成了國內各大門戶網站和科技媒體熱議的頭條話題。 業內人士、各路專家紛紛發表文章,分析百度競購aol,有著怎樣的意義。 這其中,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的分析文章,講的最為透徹。 畢竟對美國互聯網市場現狀,他們比國內的財經、科技媒體信息更充足。 分析指出: 目前競購aol的四家公司中,微軟對aol的需求更迫切。 因為現在微軟已經充分意識到,單純依靠傳統的pc業務已經遠遠不夠,計算領域的核心已經從pc業務轉向web服務。 這也正是微軟最近宣布推出“microsoft live”和“office live”的原因所在。 微軟收購aol股份的目的,在于提升其在線廣告業務,即付費搜索。 google競購則更多是防御性的。 核心是為了有效的保護google來自aol的營收,抵御微軟的入侵; 其次則是希望在圖片廣告領域有所提升。 當前美國的圖片廣告支出將達到23億美元,已經占到了54億美元搜索廣告市場近一半的支出。 而在這個領域,msn和aol的增速分別為84%和96%,google增速僅為12%。 此外,競購aol后,google還可以從aol龐大的電子郵件和即時信息服務用戶群體中,分得一塊“蛋糕”。 通過這一舉措,google的電子郵件服務將同雅虎mail和msn hotmail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幫助google吸引更多用戶。google也可以將內容和搜索功能擴展到電子郵件。 雅虎則是三大巨頭中,收購aol意愿最弱的一家。 原因很簡單: aol和雅虎在各項業務上都基本雷同,而且無論是門戶流量、用戶規模、即時通訊、郵箱,在這些業務上,雅虎都強于aol。 收購aol并不能幫助雅虎在某個業務上,發生顯著性的變化和補強。 所以,雅虎加入競購戰團,更多的是一種防御措施。 以防微軟和google通過收購aol,在某個領域上實現對它的“超越”…… 最后,則是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的百度。 《商業周刊》對百度加入競購,用了“看不懂”一詞。 百度目前在美國搜索引擎市場占有率不到2%。 如果,萬一,雙方最終達成合作,aol轉用百度搜索引擎…… aol也不可能獲得與google合作時一樣的廣告商和用戶,aol可能會失去一個重要的增長收入源。 “對于aol來說,這很冒險,除非aol能夠從百度那兒獲得極大的收益。“ 而且,百度自身的市值才200億美元,幾乎和aol的估值相等。 這已經不叫“收購”,而是“合并”更恰當! 但是百度是代表了未來發展方向的搜索引擎公司,去和一個上一個web1.0時代的互聯網公司合并…… 怎么看都不是個好主意。 因此,分析認為,百度競購aol,更像是隋波的一次“冒險”和“炒作”,以顯示百度在美國市場的存在感。 不過,《商業周刊》最后還是稱: 一向善于創造奇跡、被業內譽為“戰略大師”的隋波,很可能隱藏著其他的目的。 畢竟aol在多項業務上,都能夠為百度帶來巨大的收益…… 不排除百度會采用微軟和google都不希望選擇的“換股”方式,來打動時代華納股東。 aol并不缺用戶和流量。 如果想在搜索廣告領域獲得更多的突破。 選擇和與自己利益相關的百度搜索引擎合作,相比長遠的利益和成長空間,短期內的業務損失,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文中也提到了,同樣在隋波旗下的facebook,這一目前最火熱的社交網絡公司。 分析認為,隋波也很有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 參與競購aol其后真正的目標,是意在與時代華納合作。 無論是在中國市場的易迅正在推行的“互動娛樂”戰略,還是美國市場的facebook,都需要更多的娛樂內容。 不得不說,這個世界上,聰明人還是很多的…… 隋波的心思,也有明眼人能夠猜到一部分。 ……………… 商業周刊有一點分析的很對。 那就是,隋波的確“醉翁之意不在酒”。 雖然百度相比三大巨頭弱了那么一點點…… 但是架不住隋波是這個世界上的“大bug”啊! 之前一段時間,隋波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移動互聯網的布局上。 因為對芯片、操作系統等信息產業上游產業鏈的不熟悉,以及種種現實的困難,他總有點束手束腳的感覺。 可是一旦回到他熟悉的互聯網“戰場”……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