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聽李天衢娓娓說罷,仍拜伏在地上的王郁可不止很感興趣,而已是雙眼放光。 畢竟北地游牧、漁獵諸族各部都十分迫切的希望能與就中原互市交易。中原王朝官府如若能制訂官方規則、價格相對公允,尤其是對于不斷征服周邊各個部族,而治下人口戶籍數量成倍增加的契丹而言,當然也更為重要。 而眼下契丹要與中原諸邦各藩進行互市交易,卻幾乎也繞不開要看后唐的臉色。實際上契丹也曾向李存勖要求商洽,以云州等地為互市地點,以羊、馬、皮毛等商物,交換茶葉、絲織品、貴金屬...乃至手工業品。 可是上一次那場大戰雖然敗于后唐,也還沒有把耶律阿保機徹底打服。打仗落了下風,貿易互市上也還要仰人鼻息...他又怎甘心一直被李存勖拿捏得死死的? 何況李存勖雖然有意懷柔安撫契丹,可是現在他主要精力都用在思量下一步又當如何對付魏朝。加上魏朝、后唐兩大國開戰,由中原通往河東等地的大多商路也已被切斷...王郁尋思最合適互市的對象,不正是疆域更為廣闊,且招徠各國商賈,而契丹迫切需求的商物也最為豐足的魏朝? 本來魏朝治下諸處市舶司,什么日本、新羅、百濟,乃至門毒國、室利佛逝、哥谷羅國、訶陵國、僧伽羅、南天竺、小婆羅門國、大食國...等海外諸國商賈來往頻繁,偏偏相對鄰近的契丹海商可說幾乎沒有。這也是因為現在這般時節契丹仍是游牧、漁獵兼具,過往在江河上捕魚刳木為舟,說白了現在主要能制作的就是極為原始簡單的獨木舟。 而王郁這廝出使前來,所乘的船舶,也是集結了契丹境內懂些造船門道的漢人工匠打制。可或是主動、或是被動到契丹治下安家落戶的漢民多是燕云北地出身,又哪里會有什么造船行家?也就是航程相對較近,這次能平安抵至登州上岸,也理當燒高香了...... 按正史后來舟師艦隊形成規模,也要等到遼國傳承幾代而歷經一百多年。何況若論造船業在史書上的存在感,休說比起同期的宋朝,就連對比后來的金國都相距甚遠。 耶律阿保機之所以軟硬兼施的不斷要擴充治下漢人臣民的數量,不但是有意要汲取漢家文明,開墾耕田,也迫切得要提升造船、礦冶、鑄造、紡織、建筑、手工業...等技術。可是這也勢必要經過漫長的時間積累,才能見到成效。 而聽李天衢承諾在都里鎮等沿海地域設立興修海港,全權由魏朝船舶運調雙方朝貢、互市的物資。契丹也不必承受災厄難測的海上風險,還能與中原王朝建立起互市互貿的關系...這對于王郁而言,本來就是他想都不敢想的意外之喜。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