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為了減少航天運動病的發病率,還要進行前庭功能訓練。 這種訓練會采用轉椅、秋千等旋轉和擺動設備產生線性加速度和科氏加速度,或在失重飛機上讓航天員頭部運動,對受試者的前庭器官進行刺激,以提高前庭器官的耐受能力。 其它的特殊環境因素適應性訓練還有飛機飛行訓練,跳傘訓練,振動、噪聲體驗,乘員艙大氣環境體驗以及隔離環境體驗等。 這些身體方面的考驗自然沒辦法在虛擬空間里實現,但是唐超卻可以讓他們進行精神方面的感受,甚至加速整個感受過程。 比如進行體能鍛煉,跑步肯定是越跑越累的,如果人類想突破自我,不僅要讓身體方面適應那種勞累的感覺,還要讓精神也能抵御得住勞累。 在現實里,那就只能照實了去跑,跑個幾公里、十幾公里的,而在虛擬世界里,只要修改幾個數值,跑完五十米就能出現跑完五公里的勞累感。 這種勞累感沖擊著大腦神經,不斷地發出“想休息”的信號,多來幾次,讓大腦適應了這種信號,就會產生抗力。 那么等出去之后,再跑步的時候你的身體“勸你”休息,你就可以憑借這種熟悉的感覺抵抗住,然后突破自我,讓自己跑的更遠,壓榨自己的身體潛能,讓自己更強壯。 這些涉及到身體方面的訓練,雖然虛擬空間不能直接作用于身體上,但至少可以讓宇航員有個“心理準備”,那么針對真正的“心理準備”,就是它的強項了。 心理訓練是航天員訓練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因為執行太空任務需要離開我們所熟悉的環境,而這種環境變化對心理的影響是很大的。 尤其在早期航天活動中,載人航天器提供給航天員的生活環境無論是空間,還是飲食都不是很好,長時間呆在這么狹小的環境,并且要一天24小時忍受機器運轉帶來的噪聲,那感覺相當難熬。 而如果這種感受影響到航天員的心理,那極容易就產生不可想象的后果。 在太空可不比在地面,在地面心里煩了還可以出去透透氣,而在太空,門外之后死亡。 隨著科技的進步,雖然各方面都有所改善,但是宇航員工作和生活的環境仍然比較“惡劣”。 心理訓練也就是使航天員在沒上天之前,先對太空中的情況從心理上進行一下適應,比如提前適應密閉狹小空間、適應噪聲、適應團隊協作、適應一小時擰一個螺絲等情況,增強心理的穩定性。 因為執行任務的復雜性增加,所以每次飛行都有幾名成員來完成,科學證明聊天是可以放松心情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