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將賞瓶放在一邊之后的蕭章拿起泥料開始新的琢磨著,該燒制該拉坯什么泥胎。 這瓷器種類繁多,蕭章也燒制了很多,但是現在明顯是需要新的瓷種出現。 蕭章想了想,自己確實是想要燒制一百件完全不同的汝瓷器。 而且拋出那些小件的茶盞啊,盤子啊,之類的,蕭章還想要拋出那些大件的,整體差不多的一百件。 這并不是不能完成,而是需要蕭章有著極大的耐力和想象力。 到底什么和汝瓷的結合才能剛完美的展現著。 想到這里,蕭章閉上眼睛算是簡單的休息一下,然后大腦開始風暴。 想到這里,突然蕭章眼前一亮。 自己這次拉坯的這么多件汝瓷器,還真沒有梅瓶呢。 作為蕭章擅長的梅瓶,蕭章點了點,就燒制這件了。 梅瓶必須是傳統名瓷啊,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后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于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并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 蕭章記得在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于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 關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與“醉鄉酒海”的詩句。 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 蕭章對梅瓶的了解可以說是非常透徹的。 尤其是自己現在擁有著宗師級的汝瓷燒制技藝,對梅瓶的整體發展可謂是非常透徹。 幾乎可以說梅瓶的歷代發展和變遷都是非常有價值且有特色的。 梅瓶出現于唐代,盛行在宋代。 在宋朝,民間生產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鋪里都能見到。 宋代的梅瓶,器體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長而接近于直線,底部比較小,器體的最小直徑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處理手法多樣,常有棱角分明的轉折。 各地瓷窯都有燒制,但以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