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加里安搖搖頭,屠格涅夫并不清楚他老朋友的痛苦。 托爾斯泰有出租土地的大筆收入,作品可以賣出高標準的稿酬,然而他卻是那個時代最痛苦的作家。在他還很年輕的時候,日記里就不斷地出現:“還活著”,“還沒有死”,“如果還能活著……”等字樣 名滿天下的托爾斯泰到了八十歲生日的時候,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賀信。慶賀他為人類文明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可是托爾斯泰卻說:“這一切令我厭煩。” “他的痛苦,源于社會的不公平,我也一樣。” 加里安雙手插在口袋里,屠格涅夫卻從他眼神中,看到了深深的悲涼。 原本盤踞在胸口的憤怒,在看到那雙眼睛之后,消失的無影無蹤。 “社會不公依然存在,還不容歌舞升平。托爾斯泰到街上去,到貧民窟去,到貧民救濟所去,看到乞丐,看到在貧困中掙扎的人,極其痛苦。他的朋友格萊斯基勸他,這一切都是社會的本質,再正常不過。而托爾斯泰幾乎要跟他的朋友吵起架來,他堅執地說,不,這個社會不是這樣的!在一般人那里視為很正常的現象,卻是他痛苦的根源。” 盡管屠格涅夫相信加里安并不認識托爾斯泰,然而他卻像是一個多年的老朋友,完全理解對方心中的想法。 “那不是上帝創造世界的本意。人生來就應該是平等的,自由的,有尊嚴的。” 加里安越往下講,屠格涅夫的背后冷汗涔涔,頓時酒意全消。 站在他面前這位作家,臉上帶著悲天憫人的神情,他恍惚之前想起,上一次看到這副悲憫的神情,是在圣彼得堡大教堂內,在管風琴和唱詩班之間。 耶穌的神情。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