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為什么會這樣? 為什么在增設探測器以后,屏幕上的多道杠痕干涉條紋就變成兩道杠痕了? 至此,量子力學的疊加態原理與觀察者效應被先后提出:當不進行觀察時,光子具有波動性,因此能夠彌散開來,發生干涉現象留下由多道杠痕組成的干涉條紋;一旦展開觀察,就有另外的光子撞擊了實驗光子,實驗光子借此擁有了確定的位置,呈現出粒子性,直線傳播而無法通過兩道狹縫發生干涉。換種說法,在不觀察實驗光子時,由于實驗光子沒有確定的位置,實驗光子便處在各種可能位置的疊加狀態,而一旦觀察,就會引起疊加態的坍縮,令觀察者看到一個確定無疑的結果。 可是,這樣的實驗結果仍然不能回答最初的問題——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 就在諸多物理學家吵得不可開交時,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光量子假說,并在后來演化成波粒二象性,即光子在傳播的時候顯示為波性,但是在測量時卻顯示出粒子性。 事情至此,似乎已經可以蓋棺定論。 然而,波粒二象性只是性質,而非本質,通過來講,就是說光既可以表現出波的性質,又可以表現出粒子的性質,而這其中的變量,只是因為觀測與否的不同。 總有偏執的瘋子不滿意這樣籠統的說法,就在數十年以后,出現了一個令經典物理學的大廈受到猛烈動搖,甚至幾乎傾塌的實驗——惠勒,延遲選擇實驗。 惠勒團隊繼續重復之前的雙縫干涉實驗,不過,惠勒團隊并不是一開始就在雙縫處設置探測器,惠勒團隊通過精密的計算得出實驗光子穿過雙縫的時間進程,當實驗光子穿過雙縫以后,方才加上探測器。 結果,無論探測器在實驗光子穿越雙縫以后的什么時機加入,哪怕在實驗光子即將落到屏幕上成像時才加入,只要最終加上,屏幕上一定是兩道杠痕。 反過來,如果在實驗光子穿過雙縫前就加上探測器,哪怕是在實驗光子即將落到屏幕上成像的最后一刻撤掉,屏幕上一定是由多道杠痕組成的干涉條紋。 惠勒延遲選擇實驗表明,探測器是在實驗光子穿過干涉縫隙之后,才對實驗光子造成了影響,但卻能影響到實驗光子穿過干涉縫時的狀態,這一點就很有意思了—— 理論上講,穿縫在前,是因;被探測在后,是果。 按照經典物理學的因果律,因能決定果,但是,在惠勒延遲選擇實驗中,果卻能決定因。此即表示,在微觀世界中,未來確實能夠改變從前,因果可以顛倒…… 魔蛛終于將從招魂幡內逃出作怪的許琴心魂魄吸納進魔軀,漆黑腦袋一歪,天心意識朝石念遠所在方向沿伸。 只此一瞬。 魔蛛體內,魔核赫然已經被軒轅斷劍穿透。 果已確定,概率云劍氣坍縮為因,云霧散去,軌跡凝結。 顛因倒果,覆雨大陸劍道無上絕技——云從不定劍。 未完待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