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it界有個萬人皆知的行業準則:不要重復造輪子。 它的意思是,你可以自己造著玩,但是如果人家已經有了足夠好的輪子,你就不要試圖,甚至于通過某種手段,試圖去取代這個輪子的地位。 同理,如果某個學科已經有足夠好的教材,要是沒有足夠的水平編出更好的教材,就最好用人家的教材。這樣既節省資源,也能保證華夏學生能夠看到教材內的思想和國外的學生是同步的。 華夏的大學有個毛病,就是什么東西也想搞個自己的出來。 在某些方面確實可以如此,自己不做的話就會被國外卡脖子,但教材完全沒有必要。 就比如線性代數,如此重要的學科,優秀的國外教材已經遍地走了,但國內的一些個大學仍然要請自己學校的某幾個水平堪憂,語言表達能力不怎么樣的老師來編寫一個教材,最后美其名曰‘精品教材’。 而這些垃圾教材坑害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生。 可能世界上大多數學生都是這樣,他們會乖乖的去上課,聽老師念ppt,然后認真學習學校推薦用的課本,然后當這些教材搞得他們一頭霧水的時候,他們就會用這門課難來安慰自己,最后學的不明不白。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 就拿數學中極其重要的拓撲學來說,華夏的教材對于拓撲、子拓撲、乘積拓撲這些概念,往往是直接寫在那里,從不解釋為什么要這樣定義。 而國外的教材往往是探索式的,會告訴你這些定義的緣由,追本溯源。 華清大學的線性代數是英文教材,編寫的很好,解釋了矩陣乘法為什么要定義成那種看起來比較‘惡心’的樣子。 當然了,華夏的教材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 華羅庚先生說過,讀書要有個從薄到厚,再從厚到薄的過程,這就是先來個稀疏編碼,再特征提取的意思。 要做到這一點,也是必須有著足夠的水平的。 事實上,編寫的教材應該是比編譯者講課要更好懂的,因為一個人寫出來的東西往往是金國細致思考和梳理的結果。 沒有一定的知識底蘊是做不到的。 但當前華夏的編教材,其中有著不少的利益。 補貼肯定是有的,與此同時,教材的編寫也能成為所謂的資金申請的理由,‘為華夏科學技術大學量身定制的教材’這句話說起來多么的好聽啊! 事實上呢? 這些教材的知識更新速度非常慢,很多新東西新知識早就出來了,但教材上海寫著那些舊東西舊知識,考試還要按照這個教材考,美其名曰打好基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