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六章 春晚與年俗-《國潮1980》
第(3/3)頁
這時候,各家各戶通常都會有人走出家門,來到胡同里,招呼賣荸薺的。
“哎,買點兒荸薺!”
賣荸薺的先不問數量,倒是會再次刻意問上一句?!澳I荸薺呀?”
買主兒便會說,“對,荸薺!”
賣荸薺的一定還會再問,“年貨您都備齊了?”
大人們便會欣然作答,“備齊啦!備齊啦!”
然后彼此笑笑,點頭稱喏,算是提前拜了年。
荸薺,就是取這個“備齊”之意。
那時候,賣荸薺的,就是專門來賺這份錢的。
買荸薺的,無非是圖這個荸薺的諧音,討這份吉利的。
那時候,小販賣的荸薺,一般分生荸薺和熟荸薺兩種,都很便宜。
也有大人手里忙著有活兒,出不來,讓孩子跑出來買的。
總之,各家是一定要幾個荸薺的。
對于小孩子,當然不懂得什么荸薺就是備齊了的意思,只知道吃。
那年月,冬天里沒有什么水果,就把荸薺當成了水果。
特別是生荸薺,脆生,水靈,年下吃來,很是有點兒滋味呢。
在老爺子的記憶里,除了北平淪陷的那幾年,除夕臨近黃昏,胡同里必定有叫賣荸薺的聲響。
整個馬家花園的人,無論主人,還是仆人,無論主家還是租客,都會恪守著京城這一份傳統,總覺得是有個吉利的講究。
那位給宋先生護院的藍爺,一般還會把買回來的荸薺用水煮熟,再放上一點白糖,然后讓宋先生的孩子連荸薺帶水一起吃,說是為了去火。
老爺子還說,隨著他越來越受宋先生的看重,隨這和藍爺相處久了,關系也越來越好,后來他也會分到一份兒。
但這已經是除夕之夜荸薺的另一種功能了。
屬于實用,而非民俗,就像把供果拿下來吃掉了一樣。
同樣還是除夕的傍晚,時間如若再往后錯一點。
當天兒似黑未黑,說不黑看什么都有點模糊的光景。
往往在胡同間又會聽見另外一種吆喝聲,“老太太,老太太,給您送財神爺來了!”
在全部過年應辦的,應買的,到了聽見一些半大孩子,夾著一打兒財神爺紙像,挨家挨戶的給人送財神爺的時候,這就算是過年籌備的最后一件事兒了。
要是請過了財神爺的,可以答復“請過了”,若是還沒有的,一大枚便可接過一張。
窮人家的孩子,但凡不怕見生人,嘴甜會說話的。
起碼能利用這個好機會,給家里掙出一兩天的嚼裹來。
尤其像馬家這樣的大戶人家,往往來者不拒。
只要有孩子上門,門房都會留下他們送來的財神像,給一大枚。
最絕的是外頭送,園子里也送。
像李立,肖忠他們這樣門房的孩子,就一直包攬著園子里“送財神”的差事。
不過他們送一次就不是這個數兒了。
由于馬家花園里,無論主家還是租客,全是富貴人,出手起碼一角紙幣,他們的收益是外面孩子的二十五倍。
當然,這些富貴人更加不可能拒絕這樣的吉利。
所以既然不影響自己的收益,他們也并不介意帶著康術德一起送。
尤其當他們成為朋友之后,這就更是有福同享的一刻。
事實上,要是腿勤快點兒,把各家統統跑下來,每人弄個一兩塊錢也不在話下。
大人即使看著眼紅沒用,因為這差事成人不能干,就是半大小子的專享紅利。
聽老爺子講到這里,寧衛民忽然心里一動,若有所悟。
覺得“送財神”這種年俗挺特別啊,而且好像和西方洋人的萬圣節有點像。
只不過區別在于,外國的小崽子都是扮成妖魔鬼怪,以調皮搗蛋來脅迫別人,為了換點糖果。
而咱們的孩子們是說好話,送吉利,換點零用錢。
是不是從這方面也能看出文化的區別,種族的優劣來。
像咱們這樣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東方古國,好像終究要比毛兒都沒退干凈的野蠻民族,要和善許多啊。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客|
广宁县|
廊坊市|
同德县|
德钦县|
淮安市|
云南省|
凤庆县|
凤城市|
榕江县|
融水|
云和县|
上犹县|
靖西县|
中西区|
获嘉县|
平度市|
察雅县|
中超|
米易县|
阜新|
嘉峪关市|
沙洋县|
肥西县|
台湾省|
灵川县|
察雅县|
金山区|
定兴县|
思南县|
伊春市|
兰坪|
新建县|
高台县|
南和县|
永兴县|
张家界市|
营山县|
当雄县|
沁水县|
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