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據《四十年來之北京》記,“耳食之徒,震于其代價之高貴,覺得能以譚家菜請客是一種光寵。弄到后來,簡直不但無‘虛夕’,并且無‘虛晝’,訂座往往要排到一個月以后,還不嫌太遲”。 民國初初期,京城著名的三家私房菜,一為軍界段家菜,二為銀行界任家菜,三為財政界王家菜。 而譚家這一辦筵,名聲很快壓倒了這三家,獨領榜首,當初有人稱道,“戲界無腔不學譚,食界無口不夸譚。” 譚青被稱做“譚饌精”,其實自身并不上灶,上灶者乃譚家女主人及幾位家廚。 而譚家女主人都善烹飪,這也是外人覺得奇怪的一點,莫不是譚家在選兒媳婦的時候,首選廚娘? 反正譚青于宣統年間返京,從粵省帶來兩房姨太太,通通都是烹飪高手。 譚青的二房死于1919年,以后獨撐譚家菜門面的,一直是三姨太趙荔鳳。 趙荔鳳進京時,年方三七、聰穎端麗,譚家辦私宴那些年,她不單自己上灶,且管每日的采買,專使一輛包月車,每日天蒙蒙亮時便坐車出門搜求各方時鮮。 譚家辦宴席時,設一間客廳三間餐室,家具皆花梨、紫檀,室雅花香,盆景滿架,四壁皆名人字畫,所用器皿都是上好古瓷。 而請譚家辦宴,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不管誰做東,無論相識不相識者,都需給主人譚青一份請柬,留一席之地,備一份杯盞,譚青還每席都欣然入座,喝兩盞酒。 席上,一般多文人墨客,常見者如收藏家藏園老人、醫界醫息園老人、畫家白石老人以及好詞賦的綴玉軒主、浣花居士等。 據說那時如果座中熟人多,大家杯盤狼藉之余,酒酣耳熱之際,各自拿出所攜帶的一部宋元槧本、或一卷唐、祝妙墨互相觀賞,互相鑒定,這就不只是口腹之欲,而是充滿交融學問和藝術的文化氣氛了。 久而久之,自然奠定了譚家菜的格調,文人雅士、社會名流、有識之士的聚會場所,土包子免進! 當然,現在的譚家菜肯定沒那么多規矩,但想要預定也不是容易的事,不托關系的話,就慢慢等著吧,運氣好的話2-3天差不多能吃到,運氣不好那就沒法說了,十天半個月都有可能,畢竟京城的達官顯貴實在太多了,誰家沒有請客吃飯的需要? 作為京城餐飲界的一塊金字招牌,能在這吃飯,誰去吃什么星級酒店中餐廳啊。 林劍小時候跟著爺爺沒少來京城飯店,當然都是別人請客,林劍屬于蹭飯的,林家自己請客的時候,要么請唐雎父親來家里親自操刀,要么就去更清幽的地方。 總之林劍印象中,自家好像從來沒有請別人吃飯來過譚家菜~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