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之后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京城飯店相繼進行了兩次擴建,1974年落成的a座,是當時首都最高的建筑,2000年經過改擴建后又在b座后面新建了一座集商務套房及康樂設施為主體的e座。 直至今天,京城飯店依然是重要國事活動和會議的首選場所,它在承載著酒店功能性和特殊zz身份的雙重使命同時,還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可以說不管到了什么時候,京城飯店都是這座城市最頂級的象征,不用太多奢華的點綴,僅僅是它所處的位置,以及晚間來往車輛的牌號,就能證明一切。 林劍的寶馬在這里停,絕對不會有人多看一眼,就跟一顆石子扔到海里,翻不起一點浪花差不多。 看看各種三連號、四連號甚至五連號,還有各種白牌、黑牌掛在不起眼的車上,林劍就知道自己未來的路還有多長了。 停好車,林劍接到了發小的短信,告訴他房間號。 當年也是在周總理的建議下,譚家菜全部并入了京城飯店,每天要接待四五百位中外貴賓,也只有在這里,譚家菜的精髓才能夠被保存下來。 在京城飯店的七樓,可以看得見天安門廣場的那一面,譚家菜就在這里,獨特的位置表明了譚家菜獨特的地位。 譚家菜乃清末譚宗浚所創,譚宗浚是粵省人,是大學士譚瑩之子。 《清史稿》說,譚瑩讓宗浚在家閉門讀書十年,才許出仕,同治十三年,宗浚二十七歲中榜眼,入翰林,督學四川,后又充江南副考官。 宗浚與他父親一樣好詩賦,詩話說,“叔裕(即宗浚)才學淹博,名滿都下,自編其詩為八集。大抵少作以華贍勝,壯歲以蒼秀勝,入滇以后諸詩雖不免遷謫之感,而警煉盤硬,氣韻益古。” 而譚家菜乃譚宗浚入翰林后才開始叫這個名字,譚宗浚一生酷愛珍饈,入京后,當時京城飲宴蔚然成風,京官每月一半以上的時間互為飲宴,宗浚宴請客人,每次都安排的很好,而且他本人精于調味,擅長融合各地風俗,將家鄉粵菜與京菜互為調和,初入京時便頗具名聲,但譚家菜真正名聞遐邇,卻是譚宗浚之子譚青所為。 譚青生于京城,對飲食之講究,勝過其父,而且以精于飲食為樂。 譚宗浚充任外官時,譚青隨同前往,對各地名肴多有研究,少時便有積累食譜的嗜好,而且他喜好家友。 晚清一般官宦人家都熱中于廣置田產,唯獨譚家父子熱中于飲食之道,不惜重金禮聘各方名廚,隨請隨辭,以博覓各家之長。 譚青又比譚宗浚更嗜好宴請四方名士,辛亥革命后,家道中落,但譚青絲毫不改嗜吃的習慣,先變賣珠寶,后變賣房產,哪怕借錢也要舉辦宴會。 后來坐吃山空,實在無法維持,只得悄悄承辦家庭宴席,以變相營業補貼家用,維持盛宴常開。 當時,譚家菜已聲名遠揚,文人、官僚慕名,紛紛以重金求譚家代為備宴,可譚青絕不掛牌,每次只答應承辦三桌,每桌價格在當時為一百塊。 而且請譚家私辦宴席,剛開始時需要提前三天預約,慢慢地越辦名聲越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