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元代的釉里紅一共有三種裝飾手法:釉里紅線繪、釉里紅涂繪、釉里紅拔白。 所謂釉里紅線繪就是用銅紅原料直接彩繪出圖案;而釉里紅涂繪,則是用銅紅料涂抹出圖案;釉里紅拔白,用銅紅料在圖案地子上涂抹,突出白色部分為花紋,相對來說更具層次感。 早期的元代的釉里紅以釉里紅涂繪和拔白的裝飾手法為多,線描的少,原因是銅紅料高溫極易揮發,一旦高于燒成溫度,就化了,變成無色,俗話講就是燒飛了,而溫度低則根本燒不出紅色。 這正是釉里紅難得的地方,發色的溫度高,比青花燒成溫度范圍窄得多,極難控制,青花瓷溫度低一點還是藍色的,能看,釉里紅溫度一低可就難看了。 林劍比了個大拇指,“胡爺您是這個,雖然是明釉里紅,但不次于元釉里紅,甚至技藝更加的爐火純青。” 胡爺驚訝了,“現在年輕人都這么厲害了嗎?我在你這個歲數的時候,連釉里紅是什么都不知道。” 林劍稍稍謙虛了一下,“就是多看了幾本書,記憶力還湊合。” 胡爺一邊搖頭一邊感嘆,“這就是天賦,我要是有你的天賦,何愁家傳絕技得不到繼承?” 林劍沒敢接話,轉而問道,“胡爺,聽說釉里紅的燒造工藝極其苛刻,您是怎么做到的?” 講到自己拿手的東西,胡爺的興致全來了,“沒錯,這也是釉里紅傳世量如此稀少的原因,古代柴窯密封性能差,到了1200度以上,每升溫10度都很困難,所以需要燒36小時以上,才能爐火純青。 而且釉里紅瓷器的燒制對于窯爐氣氛要求極高,最后出窯時候氧氣稍微多一點就變成了綠色,所以你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元代釉里紅瓷器多有綠色苔點或成片綠色出現。” 林劍回想了一下自己看過的元代瓷器,發現確實如此,心道自己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 “當然也有燒飛的橙紅色或無色出現,暈散成片也是元代釉里紅特有的現象,記住這些特征,對你以后判斷元代釉里紅真假很有用。” 林劍微微鞠躬,“謝謝胡爺指點,我記住了~” 聊完了元代的珍寶,林劍沒忘記此行的目的,“胡爺,乾隆斗彩呢?” 胡爺二話沒說,轉身進了屋,當然,他沒忘記順手把桌上的明洪武釉里紅拿走,雖然是仿的,卻也是難得一見的精仿,反正以林劍的眼力,還看不出和真品之間有什么區別,主要是供他分析研究的案例太少了,也許把存世的釉里紅,不管是元代還是明代的都看一遍,他才能做到了然于胸。 這回林劍等的時間稍長了一些,等的他都快沒耐心了,胡爺才施施然的從里屋出來,手里捧著一只精妙絕倫的斗彩大罐。 從胡爺一出來,林劍的眼睛就掉到了罐子上挪不開,唇口、短頸、圓腹、圈足、蓋微微隆起、寶珠鈕。 等胡爺把罐子放下,林劍迫不及待的一步跨過去,用眼神示意是否可以上手,得到了肯定的眼神后,立馬抓起打開蓋子,發現蓋里、罐內及底滿施松石綠釉,內壁光滑無紋,外壁器腹白地上通繪斗彩纏枝花卉,花鮮葉綠、枝纏葉繞、連綿不絕、五彩繽紛,還有蝙蝠飛舞于花叢間。 整件瓷器紋飾線條流暢、描繪細膩、填色準確,顯得層次分明,用色極為豐富,將此蓋罐裝點得五彩斑斕,令人過目不忘,這是藝術品的最高境界。 不過從裝飾風格看,瓶身所繪枝葉纏枝的方式略帶西洋風格,卷葉紋仿若羽毛尖的花瓣紋,很有洛可可的風格,使其華麗的外表更添一份異國風情。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