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以太廟為首的各種祭祀建筑特別需要大量的木材,負責籌措調運的便是神木廠;而一般皇宮用料由大木廠負責;磚等的燒制歸黑窯廠;基礎施工材料則由臺基廠提供;還有燒制琉璃瓦的琉璃廠,算下來共五個大廠,琉璃廠的名字也就此傳了下來。 如今的琉璃廠地處市中心,但在明朝初期它地處城外,那時候還緊鄰著茂密的森林,為了就地取材嘛,自古以來都是因地制宜。 據說當年這附近還有一條河,當然,現在是看不出來,估計被填埋或者因為其它什么原因干涸了,但那個時候,西山的黏土應該就是利用這條水路運輸的。 天橋附近確實被證明了過去有河川的遺跡,而天橋就在琉璃廠不遠處。 古代的皇宮,其實一直在不斷新建、增建、改建,紫禁城十分宏大,還有分散在各處的離宮,因此即便在皇宮建好之后,五大廠于明朝期間都沒有被廢除,工作從未間斷。 明朝滅亡之后,李自成曾火燒紫禁城,為此清朝初期的五大廠也算是迎來了鼎盛的發展時期。 但是,龐大規模的施工一旦結束,五大廠的續存事宜對大清朝來說,就成了燙手的山芋,思來想去,便把琉璃廠轉讓給了民間,宮廷用的琉璃瓦只在需要時向民間采購即可,這樣既造福于民,又不會成為皇室的負擔。 然而到了這個時候,附近的森林早已砍伐殆盡,再加上忙碌時期,越來越多的人在琉璃廠附近生活工作,久而久之,琉璃廠迎來了城鎮化,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但民營的窯廠想要維系下去,必然無法維持官窯的規模,規模縮小,用工人員也就少了,人少了土地就會空閑出來,負責該地區的guan員只能想方設法,把空置土地利用起來,讓這塊區域盡可能的繁榮起來,才是zheng績。 那么以當時那個時代的社會來看,最快捷的辦法就是招攬露天擺攤的商人,于是,琉璃廠的露天市場就這樣誕生了。 當然,最開始賣貨的肯定千奇百怪,什么行業都有,并沒有特定在書籍、古董、文化類。 但要知道的是,官窯時代的琉璃廠,并非只燒制琉璃瓦,這里也燒制類似故宮或北海公園的“九龍壁”那種雕刻著各種圖案的琉璃磚雕。 宮廷內裝飾的精美陶瓷雖然多為景德鎮制品,但建筑的附屬陶瓷裝飾制品一定是出自琉璃廠。 既然制作這種藝術制品,這里自然而然匯聚了不少懂得欣賞藝術之人,久而久之形成以文化類商品和店鋪為主的情況,也不算唐突。 當然,這還不是琉璃廠真正成氣候的主要原因。 說起來,琉璃廠有今天還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乾隆,他下令編篡《四庫全書》,要征集天下所有書籍,再從中挑選好書進行編篡,緊接著還要對這些被許可的書籍添加標題和解說。 從某種角度看來,這的確堪稱一件偉業。 然而這偉業本身也存有所謂禁錮思想、言論鎮壓之目的。 別忘了,在編纂《四庫全書》的同時,大清將視為危險的兩千多種書籍劃為禁書,對歷史文化的傷害,不可謂不重!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