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集 改刺為牧-《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趙延奉兄之命,到至議郎傅燮府宅,奉承半日,以示結好。
傅燮靜靜聽完,冷冷問道:公是奉尊兄之命來者。究竟何意,便請明言,不必隱誨。
趙延遂道:快人快語。只要先生以后少管中常侍閑事,既便萬戶侯,也不難封也。
傅燮聞言冷笑,嚴辭拒絕道:我未封侯,不過是命運不濟罷了,與得罪中常侍何干?公且回報車騎將軍,我絕不會私下求官。
趙延悻悻出府,歸告其兄。趙忠聞言,愈加憤恨。但又懼其聲望而不便加害,于是奏請天子,以加強西部邊防、抵御羌民為由,將傅燮外調出京,遷為涼州漢陽郡太守。
傅燮到任,善于體恤百姓,對羌漢一視同人。叛亂羌人均被其感動,前來漢陽郡歸降。為安置降羌,傅燮于是命在城外廣開屯田,列置四十多個營地。
此時涼州刺史乃是耿鄙,卻信任重用治中從事程球,便與傅燮不甚相合。而程球為人奸詐貪財,涼州士人都非常怨恨。
這一日,又有一支羌人自投漢陽,要求歸附漢朝。
傅燮親自接見羌首,宣布漢天子威德,善言撫慰已畢,問道:邊章是何許人,因何叛亂
羌首答道:太守若問邊章其人,其實說來話長。
鏡頭閃回,敘述邊章來歷。
字幕:邊章,本名邊允,涼州金城人。與同郡韓約,俱都著名于西州。
邊允少時經州郡長官推舉入仕,初為督軍從事;邊章又薦韓約,使為涼州從事。漢靈帝中平元年十一月,當黃巾軍起義進入尾聲,羌人北宮伯玉反叛,將邊允與韓約劫為人質。
涼州刺史時為左昌,派部將蓋勛率軍駐守阿陽縣,以御叛軍。北宮伯玉轉向攻打金城郡,斬殺金城郡太守陳懿,就此脅迫邊允、韓約入伙,并推邊允為首。
邊允與韓約商議,為保性命,只得從之。于是邊允改名邊章,韓約更名韓遂,就此加入叛軍,并為正副首領。遂依北宮伯玉指令,率軍包圍州治冀縣。
左昌難以抵敵,派將殺出重圍,前往阿陽,向蓋勛求援。
蓋勛率軍抵達冀縣,兩陣對圓,就馬上斥責邊章:爾等深受國恩,因何背叛朝廷
邊章、韓遂聞此,皆都動情,面有慚色。
蓋勛見此,因下說辭道:二公皆是朝廷命官,因受北宮伯玉蠱惑勒迫,以至失足。今若懸崖勒馬,臨陣倒戈,尚猶未晚。某以全家性命,上報天子,保你二人不死,如何
邊章就馬上拱手,流涕答道:左昌當初若聽公言,派兵救援金城郡,或許我等還能改過自新。如今罪孽深重,不能再投降矣。但既蓋公至此,我當退避三舍。
言罷揮令三軍,解除冀縣之圍而去,轉又包圍畜官。護羌校尉夏育御之,屢戰不利。
中平二年三月,邊章攻破畜官,夏育率引殘眾逃走,就此不知所蹤。
邊章遂率數萬騎兵,以誅殺宦官為名入寇三輔,侵逼園陵。漢靈帝遣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及中郎將董卓征討,都不能克;而邊章、韓遂等實力進步擴大,擁有十萬之眾。
皇甫嵩戰之不勝,又逢糧草告盡,于是無功而返,被免官放歸田間。
朝廷再命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假節,執金吾袁滂為副,再次領兵征伐西羌。又拜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隨征,都歸張溫統帥。
字幕:張溫,字伯慎,南陽穰縣人。因受中常侍曹騰提拔,步步高升,累官直至司空。
張溫領命出京,一路往西,調集諸郡屯兵,得步騎十多萬人,屯駐美陽城,保衛皇陵。
不則一日,邊章、韓遂率領羌人大至,進攻美陽城。
張溫迎戰不利,只得退還城中,固守待援。兩軍相持半年有余,自春至夏,各有勝負。
冬十一月,天寒地凍,城外羌人大營雪積盈尺。又值糧草缺管,羌人軍心動搖,各生退意。忽一夜,天空中流星如火,長達十余丈,照亮邊章營中,驢馬皆鳴。
韓遂與邊章商議,認為天象變異,是為不祥,恐于軍不利,便欲撤軍,退回金城。
早有漢軍伏路哨探,還報主將董卓:探知叛軍異動,似欲退軍,請令定奪。
董卓聞報大喜,以手擊案道:此天佑我軍,正破敵建功之時也。
當即派出副將,前往通報右扶風鮑鴻,共同出兵,合力進攻羌營。于是銜枚裹蹄,踏雪履冰,出其不意,大破羌軍,斬首數千級。
邊章、韓遂大敗,遁走榆中。
張溫聞說董卓偷襲獲勝,立派周慎率軍三萬追擊,包圍榆中城。
不料韓遂、邊章并未入城,而是分兵駐守葵園峽。因見漢軍攻城,反將其糧道截斷。
周慎恐慌,丟棄輜重撤走。東漢護羌校尉伶征率兵前來支援,未料周慎不戰而逃,結果落入涼州聯軍埋伏,力戰而死。邊章、韓遂由是軍威復振,一路攻州克郡,不日復至金城。
閃回結束,涼州漢陽。
傅燮聞言長嘆:若非前任刺史左昌失政,隴西局勢何至于此!
由是重賞歸附羌首,命其率領本部人馬屯田城外,囑令時刻警惕,以備西涼叛軍來犯。
鏡頭轉換,涼州金城(今甘肅蘭州)。
歲月流轉,不覺三載已過,時為漢靈帝中平四年。有道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涼州聯軍在金城屯居三年,人多心異,就不免生出事來。
韓遂前番榆中城一戰成名,因此實力大增,當時已與邊章齊頭并肩,不相伯仲。困守金城期間,因暗中積蓄力量,遍樹心腹于軍中,漸漸將上司主將邊章架空。
四年春,時當元宵佳節。邊章著人遍請北宮伯玉、李文侯、韓遂等諸將,在后園花廳置酒擺宴,與眾人共慶佳節,并議下步舉止,行動方略。
未料韓遂有備而至,于席間突然發動兵變,殺死邊章、北宮伯玉、李文侯等,及其親信隨從數百人,將職位高于自己者全部清除,從而自掌兵權。
字幕:韓遂本名韓約,字文約,涼州金城郡人,曾為金城太守殷華故吏。殷華在任上去世,韓約與同僚江英等追送殷華遺體直到遐邱,刊石紀其功勛以歸。中平元年前往洛陽,勸說大將軍何進誅滅宦官,何進不從。韓約于是歸還涼州,因被北宮伯玉脅迫造反,以至于今。
韓遂既殺邊章及北宮伯玉,就此擁兵十余萬眾,進軍包圍隴西。
中平四年四月,涼州刺史耿鄙因納程球之策,率六郡兵馬討伐韓遂。
漢陽太守傅燮知道耿鄙不得人心,出戰必敗,于是竭力勸阻。
耿鄙聽信程球,不聽傅燮之諫,果斷引軍而出,迎戰韓遂。未料行至隴西郡狄道縣,隨行隴西太守李相如、酒泉太守黃衍皆反,慫恿軍隊發生嘩變,更與韓遂聯合,里應外合。
結果程球、耿鄙先后被殺,部眾皆散。扶風人馬騰時任涼州軍司馬,率部投奔韓遂。
時有漢陽人王國自稱合眾將軍,及聞耿鄙兵敗身死,于是趁火打劫,率其涼州叛眾來攻漢陽郡。韓遂與馬騰便共推王國為主,合兵來圍冀縣。
傅燮見叛軍勢大,知道自己兵少,不足與敵,乃一邊堅守,一邊發書京師告急。
鏡頭閃回,洛陽京畿。
中平四年二月,就在韓遂大反涼州之時,滎陽郡民起義,殺中牟令落皓及主簿潘業。
大將軍何進派遣胞弟河南尹何苗為將,率兵前往鎮壓,滎陽義軍失敗。
同年八月,故中山太守張純與同鄉張舉反叛。張純與烏桓大人丘力居結盟,抄掠薊縣,殺漢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郡太守劉政、遼東郡太守陽眾等,有眾十余萬,屯于肥如。
張舉自稱天子,張純稱彌天將軍、安定王,移書州郡,要求漢帝退位,奉迎張舉為帝。
靈帝聞報大怒,詔發南匈奴之兵,隨幽州牧劉虞進討張純。
南匈奴單于羌渠奉旨,遣左賢王為將,率騎兵詣幽州赴援。南匈奴國人卻恐單于受漢天子所迫,自此征發無已,遂都造反。
右部醢落與休屠各胡,及白馬銅部落一時俱起,擁眾十余萬人,大舉進塞。次年春,匈奴叛軍攻克并州,誅殺并州刺史張懿、西河郡守邢紀。
繼又回兵,攻殺單于羌渠,更立羌渠之子于扶羅為南匈奴單于。
十一月,張純使烏桓峭王率兵五萬,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等郡,聲勢大盛。
漢廷聞報大駭,詔命白馬將軍公孫瓚為騎都尉,率本部三千騎兵進討。
字幕:公孫瓚,字伯圭,遼西令支人,后遷徙涿郡定居。
公不瓚雖是貴族子弟,但因母親出身低微,故此只能在郡中擔任書佐微職。
但因公孫瓚姿容美貌、聲音洪亮,兼又才智過人,由此深受涿郡太守賞識,便以愛女妻之。公孫瓚因受岳父資助,得拜尚書盧植為師,與同郡宗室子弟劉備、劉德然同窗共學。
其后又拜于劉寬門下,與王邑、傅燮、魏杰等人同門。
公孫瓚學成歸家,受太守劉其征聘,但任御車令。其后劉其犯法,被發配交州日南,親友皆都避之不及,惟公孫瓚喬裝士兵沿途護送,途中劉其獲赦歸還。
公孫瓚因此義舉,名聲雀起,因被舉為孝廉,升任遼東屬國長史。
遼東地近鮮卑,世家子弟皆不愿到此做官,公孫瓚卻謂是報國建功之機,于是欣然就任。
忽有一日,公孫瓚引數十名騎兵外出巡邏關塞,遠遠看到數百名鮮卑騎兵迎面而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陀区|
汝南县|
长兴县|
衡阳市|
通化县|
青海省|
喀什市|
汤阴县|
安福县|
门头沟区|
昌都县|
青阳县|
山阴县|
潜江市|
大名县|
来凤县|
纳雍县|
乌拉特后旗|
阳西县|
新竹县|
邢台县|
广西|
宁化县|
宁明县|
镇安县|
吴桥县|
宿州市|
淄博市|
阳新县|
苍南县|
淅川县|
兖州市|
梓潼县|
天津市|
金堂县|
保康县|
德州市|
金坛市|
河间市|
临沧市|
株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