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七十六集 改刺為牧-《華夏真相集》


    第(2/3)頁

    公孫瓚退到空亭,對隨行眾騎說道:流年不利,竟在此曠野與賊相遇,可謂定數難逃。胡人馬快,我等如不主動進攻,必將被其追殺,無可所逃也。

    眾騎皆以為然,齊道:愿奉長史大人號令,殺賊立功。

    公孫瓚于是手執長矛,策馬帶隊,沖入鮮卑隊伍。眾騎揚聲大叫,奮勇殺敵數十人。公孫瓚雖然幸免于死,自己部下數十騎也損失過半。

    鮮卑騎兵以為敵人必有援軍在后,方敢如此拼命,于是撥馬逃散。因見公孫瓚勇猛難當,武勇絕倫,白馬銀槍,不知其名,便皆呼為白馬將軍。

    鮮卑人以此為戒,再不敢輕易越進關塞,都相互傳戒:勿冒險入塞,復遇白馬將軍也。

    公孫瓚由此升遷為涿縣縣令,并以白馬將軍綽號聞名天下。

    閃回結束,韓遂、馬騰、王國兵圍冀縣,傅燮遣使急報洛陽。

    朝廷聞報,因見京師已無援兵可派,遂下詔命:即從幽州征發三千精銳騎兵,賜予遼東長史公孫瓚都督行事符節,命統帥此兵,前往隴西相助平叛。

    公孫瓚領旨,乃自遼東入關,就幽州點齊人馬,逶迤西征。率軍行至薊中,正逢漁陽張純引誘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叛亂,攻占右北平郡、遼西郡屬國諸城,不能前進。

    正在此時,朝廷遣使馳詔而至,命公孫瓚先平張純之亂。

    公孫瓚奉旨,便以三千騎兵追討張純,一戰而勝,殺敵近萬,張純率殘部遠遁。公孫瓚不意之間立下如此赫赫戰功,便得朝廷大力嘉獎,正式授職為騎都尉。

    烏桓首領貪至王見張純大勢已去,便率部眾歸降公孫瓚。

    朝廷聞之,又詔拜公孫瓚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命其率軍進駐烏桓屬國,追擊殘匪。

    中平五年,公孫瓚與張純、丘力居戰于遼東屬國石門。

    張純大敗,拋下妻兒,逃入鮮卑境內。公孫瓚繼續追擊,由于孤軍深入,反被丘力居圍困于遼西管子城。相持二百余日,兩軍懼都糧盡士潰,士卒死傷大半。

    丘力居糧盡疲乏,提前支撐不住,引領殘部遠走柳城。

    朝廷由此詔拜公孫瓚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又兼領屬國長史。公孫瓚于是統領兵馬守護邊境,每聞敵人來襲,馬上聲疾色厲赴戰,如對寇仇。

    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勇猛,不敢再來進犯。

    公孫瓚深以“白馬將軍”之號自負,此后便在軍中揀選善于騎射之士,千中選擇一,得其勇士數十,皆命騎乘白馬,相互間為左右翼護,號為“白馬義從”。

    字幕:當隴西反叛,河北造亂之時,南國烽煙亦起。

    中平四年,長沙郡人區星自稱將軍,聚眾萬余,攻打郡縣,起兵反漢。

    漢廷聞報,乃以別部司馬孫堅為長沙太守,進剿區星義軍。

    孫堅奉旨,引領子弟軍至長沙郡,施設方略擊敵,每戰必然身先士卒。只一月之間,即將區星軍討平。孫堅因其平叛大功,得封烏程侯。

    字幕:中平四年,朝廷公開售賣關內侯官爵,價值五百萬錢。

    太尉張溫以隴西寇賊未平獲罪,因被征召回朝免職,代以司徒崔烈為太尉。又以司空許相為司徒,光祿勛沛國丁宮為司空。

    大司農曹嵩聞知朝廷賣爵,因出臣資賄賂中官,并給西園捐錢一億萬,以求三公之職。宦官見錢眼開,因此替他上下打點,終于謀得太尉顯爵,代替崔烈。

    次年夏四月,汝南葛陂黃巾攻沒郡縣。太尉曹嵩因被罷免,回到譙縣老家,再不為官。

    中平五年,黃巾軍復起作亂,迅速席卷河北,縱橫中原。烏桓大人丘力居趁機抄略青、徐、幽、冀四州,公孫瓚由此左支右絀,幾乎無力抵御。

    朝廷聞之,乃派宗正劉虞任幽州牧,前往平定張純、烏桓及黃巾之亂。

    字幕:劉虞,字伯安,東海郡郯縣人,東海恭王劉彊之后,祖父劉嘉曾任光祿勛。

    劉虞通曉《五經》,舉孝廉出身,授東海郡吏,累遷幽州刺史,政績卓著,頗有名望。任幽州刺史期間,鮮卑、烏桓、夫余、濊貊等族皆都服其威望,由此隨時朝貢,不敢入侵。

    漢民百姓傳唱歌謠,贊頌劉虞功德,后因公事免官。

    黃巾起義爆發之時,朝廷復任命劉虞為甘陵國相,安撫受災后百姓,不久升為宗正。此時因聞公孫瓚平叛吃力,朝廷因為劉虞在河北威信極高,故任命為幽州牧。

    劉虞奉旨上任,到達薊城。乃先精簡部隊,繼對烏桓族人廣施恩惠。丘力居聽說劉虞為幽州牧,便立即派遣使者前來,主動要求歸附。

    公孫瓚擔心劉虞招降立功,更顯自己無能,由是派人埋伏途中,暗殺烏桓使者。

    使者從人逃回,還報白馬將軍派人截殺,不得通行。丘力居復遣使節繞道行至幽州,終于見到劉虞,呈遞請求歸附降書。

    劉虞上報朝廷,奏請撤掉幽州駐軍,此后只許公孫瓚統領萬余步騎,屯駐右北平。

    然后派遣使者,告知峭王等人:朝廷已知公等是為張純裹脅作亂,非是出于本意。公等若肯主動棄械投附,幽州牧定將予以寬大處理,免除罪責,過往不糾。

    峭王聞而大喜,由是復降漢朝;烏桓族人皆都安堵,不附賊眾。

    劉虞安撫烏桓已畢,繼又重金懸賞,發檄通緝張舉、張純二人。二張勢盡,只得逃到塞外,余部或降或逃。來年三月,部將王政刺殺張純,將首級送到幽州。

    劉虞大喜,乃重賞王政,將張純傳首京師。

    于是幽州戰亂漸息,復歸平定。但大戰之后,百業蕭條,民困無依。因幽州本為窮州,需要青、冀兩州補貼官務開支,但時因戰亂交通斷絕,無法調度金錢。

    劉虞見此,便在幽州施行寬政,一面勸導百姓種田,一面開放上谷市場與外族交易,并命商民開采漁陽鹽鐵礦取得收入。

    期年之后,反有百余萬青州、徐州人流亡至此,安居樂業,幽州繁華成為河北四州之冠。劉虞雖為三公高官,但天性節約,每餐僅限一道葷菜。遠近豪族見此,漸改奢風。

    漢靈帝聞說幽州大治,遂派使者前往傳詔,晉升劉虞為太尉,晉封容丘侯。

    劉虞堅決推讓,上表朝廷:以臣微才,竊據州牧猶嫌過分,豈敢奢望三公之位。臣舉衛尉趙謨、益州牧劉焉、豫州牧黃琬、南陽太守羊續,任擇一人,均可擔此重任。

    靈帝劉宏皆都不從,終拜劉虞為太尉。當時官拜三公,都要往西園繳納巨額禮錢,靈帝因劉虞一貫有清廉名聲,又平定張純有功,特命免禮就職。

    此后不久,又遷劉虞為大司馬,公孫瓚為奮武將軍,爵封薊侯。

    鏡頭轉換,按下河北,復說隴西。

    冀城自中平四年夏被王國、韓遂叛軍圍困,傅燮固守至冬十月,已是矢盡糧絕。

    當時城外叛軍之中,有北地郡匈奴騎兵數千人,都知傅燮為人正直,且為報恩,便一同在城外叩頭,請求傅燮出城投降,并保證使其平安返回家鄉北地郡。

    傅燮見狀,遙望京師洛陽方向,只是沉默不語。

    傅燮之子傅干小字別成,時年僅十三歲,也隨父親困在圍城之中。

    因知父親性格剛烈,仰慕古人高風亮節,恐不會接納匈奴人建議,便勸說父親道:只因皇帝昏庸,宦官當道,父親不能被朝廷所容,才被奸人排擠,來此危險之地。如今涼州已被叛軍控制,僅剩此孤城難守。父親不如接納匈奴人建議,暫先返鄉,后再征募勇士,待有道明君出世,再考慮拯救天下,不亦可乎?

    傅燮嘆道:別成,你可知我今日必死于此城乎?古人云圣達節,次守節,且以殷紂之暴,尚有伯夷肯為其不食周粟而死,孔仲尼稱其賢德。今朝廷昏暗不甚于殷紂,吾之德行亦豈能超絕伯夷?世亂不能養浩然之志,食祿又欲避其難乎?吾行何之,必死如此。汝有才智,勉之勉之。主簿楊會,吾之程嬰,必能救你脫于此難也。

    傅干哽咽,不敢再說。

    城外叛首王國亦知傅燮名望高絕,不忍玉石俱焚,乃派前任酒泉太守黃衍進城勸降。

    傅燮手按住寶劍,厲聲斥道:虧你還曾是朝廷命官,今靦顏事敵,反為逆賊做說客耶!今若斬你,反污我劍,速出此城,待某來日死戰可也。

    黃衍滿臉羞愧,告辭出城,歸報王國,實話轉述。王國大怒,下令攻城,四面圍打。

    城中糧食已絕,傅燮不欲坐等餓死,遂率僅有千余士兵出城迎戰,終于戰死沙場。其幼子傅干果然被主簿楊會自亂軍中救出,送回原郡讀書學藝。

    傅燮死訊傳到洛陽,皇帝劉宏十分哀痛憐惜,下詔追封,謚號為“壯節侯”。

    冀城既下,叛軍揮軍東向,欲進犯關中三輔。中平五年十一月,王國率軍包圍陳倉。

    靈帝見朝中再無能人可用,只得詔命起復皇甫嵩,拜為左將軍為帥;更拜董卓為前將軍。使為副將,各率二萬軍馬,前往抵抗涼州叛軍。

    二將領旨,辭帝出京,祭旗出師向西。

    董卓見軍行甚緩,遂勸皇甫嵩道:某聞兵貴神速,況救兵救火,何不兼程進軍

    皇甫嵩笑道:大可不必。兵法云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兵。陳倉雖小,城守固備,未易可拔。王國雖強,若攻陳倉不下,其眾必疲。我趁其疲而擊之,全勝之道也。將何救焉!

    遂命三軍緩緩而行,以省馬力。

    果不其然,直到中平六年二月,王國圍陳倉已八十余日,但因城池堅固,一直無法攻破。皇甫嵩與董卓引軍到時,叛軍銳氣已消,大顯疲憊,且陣角移動,已有退兵之象。

    皇甫嵩觀之大喜,便命全軍出擊。

    董卓勸阻道:將軍豈不聞窮寇勿追,歸眾勿迫?

    皇甫嵩笑道:此乃疲師,斗志早喪,何謂歸眾、窮寇哉!

    由是便讓董卓負責殿后,自己揮令出擊。漢軍蓄勢已久,而涼州叛軍毫無防備,由是一擊而勝;其后緊追不舍,一路上連戰連勝,累計斬首一萬余級。

    涼州軍死傷近半,由是大怨,漸漸離散。王國逃走之后,不久病死。韓遂、馬騰等人遂脅迫涼州名士閻忠為首,稱為車騎將軍,統領三十六部叛軍,繼續于漢廷對抗。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德县| 班戈县| 松江区| 望江县| 乌恰县| 历史| 磴口县| 乐安县| 绥宁县| 朝阳区| 太原市| 新和县| 龙山县| 扎赉特旗| 海兴县| 平昌县| 永修县| 靖边县| 台南县| 通许县| 平湖市| 双江| 海宁市| 吉木萨尔县| 绥芬河市| 阳江市| 宝坻区| 安庆市| 梨树县| 招远市| 那曲县| 新营市| 崇信县| 扶沟县| 资中县| 静乐县| 邵武市| 西平县| 青神县| 寿宁县| 柯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