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隨著趙桓的做這個皇位愈久,隨著他在宮廷之中,看到的文集越多,隨著他在系統中兌換了更多的文選資料,他才知道這大宋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摔嬰,不怪百姓?;疃蓟畈黄饡r候,養個孩子更是讓孩子遭罪。 這現象應該歸罪于祖宗之法。 祖宗之法,不以武人為大帥,專制一道,必以文臣為經略,以總制之。武人為總管,領兵馬,號將官,受節制,出入戰守,唯所指揮。 就是每一路的文臣叫經略使,總管軍政財,而武人為總管,管理兵馬,受經略使的鉗制,出入城郭,聽從經略使的指揮。 所以種師道的永定軍路經略使的職位,大于楊宗閔的總管職位。 文臣指揮軍陣,就會有很多理想主義的操作。 當然因為種師道本身就是文官出身,又是以武將身份復出,先建節,再成為經略使,所以他戰陣經驗豐富,屬于文官,而不屬于武官。 這個祖宗之法是誰敲定的? 并非出自宋太祖之手,在宋太祖時期,文官和武官并沒有嚴格的區別,大家同殿為臣,上馬安天下,下馬談治國。 這個祖宗之法的根源在宋太宗,驢車皇帝雙股中箭,大敗乃還,將門蠢蠢欲動不受控制,為了鉗制將卒,定下的國策。 宋太祖時講究革故鼎新,皇祚初膺于景命。變家為國。鴻恩宜被于寰區。大概就是要不斷的變革,把家天下變成國天下,不斷的變革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