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該充值了-《方外:消失的八門》
第(3/3)頁
首先是“前習俗水平”,是通過后果來判斷行為,而非依照內心中已有的道德標準。假如自己是海因茲,究竟偷不偷藥,要視后果能否接受而定。
第一階段是懲罰與服從取向,以盡量避免受到懲罰為標準,不認為其中有價值觀的沖突,沒有什么應該不應該。
第二階段是功利取向,以盡量滿足個人需要為標準,首先從個人利益考慮,要看能否逃脫處罰并得到好處。比如若能利用輿論同情避免處罰,就可以做,假如避免不了,就不做。
其次是“習俗水平”,以遵守社會規范、法律制度為標準。偷不偷藥,要看這種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規范。
其中第三階段是好孩子取向,也就是俗話說的“聽話”,行為目的是要取得社會大眾的認同,不能違反已制定好的社會準則與秩序規章。
第四階段是好公民取向,行為目的就是遵守社會規范,進而自覺維護社會規章秩序,并提倡他人一起遵守。
道德發展的這兩個水平與四個階段,其實已經涵蓋了大部分人,大多數普通人基本都處于這四個階段中。再往上,還有一個“后習俗水平”,就是道德標準已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成為內在的準則與修養。它也包含兩個階段。
第五階段是社會契約取向,清醒地認識到社會規范背后所服務的公眾利益與權利。假如其符合公眾需要,便須遵守與維護;假如不符合,便須按照公眾意愿去修改。
這種人不會去偷藥,因為竊取他人財物不符合社會公眾利益與權利。但他們可能首先會呼吁社會救助與輿論幫助,并致力于建立相應的救助制度。
第六階段是道德原則取向,個體的道德操守已超越了社會規范要求之上。這種人很清楚自己的道德責任,也清醒地認識到行為中包含的價值觀沖突,從而做出選擇。
這種人有可能去偷藥,首先完成救助妻子的責任,但也清醒地知道自己可能承擔的后果與應該付出的代價,愿意去面對它。
大致介紹了這個理論之后,李青花又說道:“劉教授告訴我們,這最后一個階段,說起來簡單,實際上是絕大部分人做不到的,很多人頂多是放放嘴炮而已。劉教授還說了,柯爾伯格舉的這個例子并不太合適,因為它太極端了,又太明顯了。
小程啊,今天我覺得,其實丁老師這個例子更合適。因為丁老師當時不那么做,沒有任何人會指責他,他并不會承擔社會道德壓力;而他那么做了,大部分人不會真正明白,他卻會付出個人的代價。
再說孫達吧,你覺得孫達該用那種態度嗎?丁老師是一位見義勇為的英雄,假如知道后果,孫達是絕對不會那樣做的,但是不知道后果,他就能那樣做嗎?而丁老師去年的事呢,難道那個田琦不該死嗎?多少人都盼著他死呢!可是誰為此付出代價了?”
她最后這番話是對小程說的。假如按照剛才說的道德水平階段,僅就兩人“違紀”的經歷而言,丁齊好像應處于最高的第六階段,而孫達處于第二階段,兩人之間差了四個檔次呢。
小程感覺自己的智商被充值了,因為大致的意思是聽懂了。而丁齊笑著問道:“李所長,你去年也打算考心理咨詢師嗎?”
李青花:“你是怎么知道的?”
丁齊不緊不慢道:“五、六年前我的導師講課的內容,令你印象深刻、至今還能記得,這我不意外。但是你能記得這么清楚,還能復述得這么詳細、一點都沒有錯,這就不太可能了。除非你天賦異稟,過目不忘、過耳能詳,還能把短期記憶輕松轉化為長期記憶。
所以只有一種解釋,你反復背過。其實你剛才介紹理論的時候,已經不像是在復述導師講的課,而就是在背書。你背的書我也背過,就是心理咨詢師考試教材上的。你背這種書干什么?當然是打算考心理咨詢師了。”
李青花挑大拇指贊道:“丁老師果然厲害!我去年是打算考心理咨詢師來著,結果國家把心理咨詢師資格考試給取消了。”
丁齊嘆了口氣道:“李警官都不想再干了,辭職不成結果卻被提拔當所長了,這也是領導在挽留你吧?”
李青花這下是真被驚到了,趕緊擺手道:“丁老師,咱今天不說這些!我是陪小程來完成工作的,我們說的話,小程那里都有記錄呢。”
小程警官感覺剛剛充了值的智商又有些不夠用了,李青花什么時候辭過職,他怎么一點消息都不知道?剛才李青花也半句都沒提到這些,怎么丁齊就看出來了?而且看李青花的反應,丁齊說的應該都是事實。
丁齊又說道:“孫達想留下卻得走,李警官想走卻留下來當所長了,這是好事。轄區內的居民,當然希望留下的都是李所長這樣的警官,而不是孫達那種人。”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柱县|
县级市|
前郭尔|
望城县|
出国|
曲沃县|
阳江市|
吉隆县|
铜川市|
睢宁县|
神木县|
汉川市|
石狮市|
连山|
冷水江市|
新平|
那坡县|
淮南市|
远安县|
遂川县|
正定县|
九台市|
灯塔市|
西林县|
宕昌县|
辽阳县|
监利县|
牙克石市|
旅游|
黎平县|
苍南县|
滨海县|
合山市|
巴南区|
西乌|
水富县|
浏阳市|
乐安县|
巴林左旗|
河东区|
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