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種經濟模式,導致很容易發生饑荒,因為糧食總量是有限的,儲備糧食很少,戰爭中饑荒自然而然的爆發了。饑荒引起了大規模的叛亂,到處都是搶糧食的饑民隊伍,他們沒有目的性,眼里只有糧食,誰有糧食他們就跟誰作戰,不管是英軍還是中國運輸隊,都會遭到他們的攻擊。 前線戰場并沒有什么難度,在絕對優勢兵力下,公司印度軍隊的訓練水平、裝備水平跟英軍相當,甚至更好,而作戰意志上,更是遠高于傭兵性質的英印軍隊,結果突破之后,長驅直入。 在北方平原地區,突破了恒河防線。在其他方向,從海上進行了登陸作戰,加爾各答、孟買這樣的大城市不容易登陸,可是一些小城市還是很容易攻占的。比如東南沿海的本地治里,這里是法國殖民地,但法國人早就失去為了保衛這里投入的動機。這里歷史上多次被因國人攻占,是英國考慮到平衡問題,才將其歸還法國的,只是一個基地而已,不可能向內陸擴張。因此法國人也不投入軍事,武裝力量只局限于維護治安。 這次法國也參戰了,結果中國海軍迅速攻占了這里,法國人沒有進行激烈的抵抗,一來是知道打不過,二來中法關系一向不錯,中國商船停靠這里的次數很多,一些中國商業勢力跟當地政府關系良好,于是法國人少做抵抗就投降了。 西海岸的科欽也是如此攻占的。 由于遍地叛亂,印度的問題,已經不是誰能占領這里,而是誰能養得起印度人。 誰都養不起兩億印度人,只能印度人自己養活自己,相比英軍占領區,中國占領區的情況要好很多,因為中國占領區可以迅速跟外界恢復聯系,大量糧食輸送到這里,當地物產出口出去。可是占領軍的壓力還是很大,需要穩定秩序,恢復經濟體系。 英印軍的情況也不好過,軍糧當然是能夠保證的,可平民陷入饑荒后,越來越多的反抗力量出現,有許多民族主義者趁機組織軍隊,導致英國能用來作戰的部隊越來越少。好在非洲公司的武裝同樣陷入治安戰中,無法全力進攻,否則英軍很難堅持。 饑荒是開戰后第二個月開始的,第三個月起,就大范圍蔓延開來。 這導致印度戰場已經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牽扯到經濟、軍事和政治等方方面面。 軍隊解決這個問題是欠缺經驗的。 皇太子派了自己的長子,周固去這里坐鎮,采用政治、軍事相結合的手段。 周固相比弟弟周淳,沒有那么大的名氣,但他是嫡長孫,受到重點培養,學識上是沒有問題的。經驗上也不欠缺,作為嫡孫,就像當年培養他父親一樣。除了在國內地方任職之外,他還在國外有任職經驗。 最大的經驗正是在印度周邊地區,三十年前,他弟弟周淳大婚,阿薩姆王國被作為彩禮交給了他與俄國公主。阿薩姆南方的效果曼尼普爾王國,則由周固一直管理,他以攝政的身份在這里進行了二十多年的持續執政。 曼尼普爾同樣是一個以東亞人種為主的國家,當然血統中必然夾雜了一些印度成分,但從外貌上看,明顯跟緬甸人相似。當地傳說中,古代中國齊朝國王與中亞王朝公主通婚,后代建立了這個國家,這個傳說可信度不高,跟波斯、馬六甲等地傳說的某某中國公主曾嫁入這里的故事相似,都是因為古代中國太過強盛,周邊民族給自己臉上貼金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