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次暴動,其實并沒有什么傷亡,對南方實質性的威脅也不大。因為此時城市里大多數體格健全的男人都被拉上了戰場。因此騷亂的主力是家庭婦女,她們的丈夫或者兒子被迫走向戰場,有的已經再也沒法兒回來了。失去了家庭主要勞力的生活異常艱辛,她們早就受夠了這種缺吃少穿的日子。 街道上的婦女們揮著瘦骨嶙峋的胳膊呼喊著“要么面包,要么流血”的口號,手執棍棒、斧頭、錘子、刀子甚至刺刀尋找街上的目標,看著兇狠,實際上沒幾個真敢動手的。他們襲擊的目標也不是南方軍隊,而是政府的倉庫和所有店鋪。最首要的目標是食品,其次是服裝和鞋子。雜貨鋪的老板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蜂擁而來的人群沖進來搶走面包、面粉、培根、火腿、服裝還有鞋子,一些賣珠寶和其他奢侈品的店鋪也被憤怒的人們洗劫一空。 總統杰斐遜·戴維斯出來勸導婦女們趕快離開,并且掏出口袋里的零錢分給人們,但是徒勞無功。當他開始威脅要著急里士滿城防營的士兵們開炮鎮壓時,婦女們才慢慢散去。騷亂只持續了兩個鐘頭,街面上就恢復了平靜。 雖然騷亂持續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對于南方政府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不到一個星期,里士滿發生“面包暴亂”的消息就成了北方佬的《紐約時報》的頭版新聞。接著,迅速傳遍了全世界。 此時恰好美國北方拒絕了歐洲列強的照會,俾斯麥立刻利用這一新聞,從另一個角度,開始推動抨擊美國聯邦的輿論。 俾斯麥發出號召,號召愛好和平的德國人民向無辜的美國普通民眾施以援手,他還主動提出,將自己就任首相以來的所有積蓄都拿出來,救濟美國民眾。還主動支持成立不久的國際紅十字會,希望能通過國際紅十字會的名義,向在戰爭中無辜的民眾提供幫助。 國際紅十字會中的許多命人,比如支持紅十字會的南丁格爾等宗教界影響力很大的圣徒們,都對俾斯麥的建議積極響應。他們組織人力物力,從歐洲采購糧食,懸掛紅十字會的標志,通告美國政府,希望聯邦海軍不要攔截他們的船,他們船上運載的,只有糧食和藥品,沒有任何軍事物資。 在俾斯麥的攪動下,各國請愿或者不請愿,也都官方發出了對因饑餓而發動暴動的美國婦女的同情,紛紛捐助大量糧食。 這可不是什么好心,那次戰爭中不餓死人?德國跟俄國打仗的時候,也沒見俾斯麥同情國俄國城市里的饑民。 一切都是政治手段。只要美國聯防在道義壓力下,放開了紅十字會的捐助通道,讓國際救援物資進入里士滿,那么其他南方城市呢,查爾斯頓是不是也不封鎖了,諾福克是不是也不封鎖了,新奧爾良是不是也不封鎖了。 如果無償援助的非軍事物資可以進入南方,那么是不是作為商品的非軍事物資也可以進入南方,就算繼續封鎖商品,那些商品也可以披著一層援助的皮改頭換面的進入南方,操作起來不要太簡單,找到一個大公司,讓他們送大量物資給紅十字會,制定紅十字會只能用于對美國民眾的援助,紅十字會不會拒絕,回頭這個歐洲公司就能從某個賬戶中得到一筆巨大的傭金,這筆生意就披著援助的名義做成了。所以只要美國頂不住壓力,那么封鎖就會失去作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