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美國拒絕之后,皇太子迅速宣布對美國聯邦發動貿易禁運,禁止任何貿易品流入美國北方,包括但不限于軍事物資。 中國動手之后,俾斯麥才再次活躍起來,在柏林會議上召開緊急會談,就中國態度,與各方商議。 俾斯麥認為,中國的行動很明顯在為直接介入制造輿論,提醒各國做好中國直接出兵美國的對策。 私下俾斯麥也在各方代表之間周旋,主要是英法兩國。之前英國模棱兩可,態度含糊,既不像美國太強大,又不想美國太削弱,搞平衡就是這樣,有時候會把自己搞亂,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可以說就是英國人自己玩砸了平衡政策,以為是平衡的,其實并不平衡。 決策最快捷的,反而是那種不動腦子的一邊倒政策,老大哥說什么,小弟就做什么,這最快。 俾斯麥現在在用中國的壓力逼迫英國快速抉擇。他告訴英國代表,一旦中國軍事介入,那么問題就麻煩了,到時候要么失去美國,要么跟中國開戰,英國必須面對二選一的難題。俾斯麥建議英國,歐洲國家應該向美國北方發出嚴重警告,甚至采取更強硬的態度,迫使美國接受公投方案。這個方案,英國之前就同意了,此時更沒有什么問題,只不過是采取更加強硬的態度而已。 法國人那邊,俾斯麥的工作也很容易做通,因為這個公投的原始觀點,就是法國人提出來的,法國沒道理拒絕。 于是俾斯麥說服了英法俄奧四國與德國一起,歐洲五大強國聯合向美國政府發出照會,要求美國進行各州公投,決定南方的獨立問題。 林肯再次拒絕了,但林肯的壓力也更大了。壓力是會傳導的,林肯的壓力,很快就傳到了戰場上,北方軍隊的攻勢更蒙了,他們開始圍攻里士滿,從亞特蘭大開始向大海推進,橫掃南方腹地。 林肯還做出了一些象征性的要求整肅軍紀的命令,明確表示要保護南方人的私產,不得沒收奴隸主的財產,不得燒毀他們的房屋等等。但沒有什么具體的懲罰措施,其實就是做做樣子,他還需要軍人保持戰斗力。 同時武裝更多的軍隊,從各國介入開始,北方軍隊擴張的速度加快。北軍規模已經達到了兩百萬人,南軍卻勉強剛剛達到一百萬人,雙方的兵力差距越來越大,裝備差距更加明顯,北軍已經完全換裝了最先進的后發金屬彈殼步槍,裝備水平超過普法戰爭一代,南方三分之一的后備軍團還裝備著落后的線膛槍,大炮數量,甚至軍裝北軍都比南軍有絕對優勢。 林肯急切的希望軍事優勢能夠更快的轉化為勝利,趕在列強直接介入之前,結束戰爭。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