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對中國邊疆社會的考察,并不是興之所至,也不是因為跟中國領事的談話,勾起了他的興致,就算沒有那場談話,他依然會來考察,他需要對中俄之間的軍事關系進行研究。 但有了跟中國領事的那場對話,讓他可以更有準備,更有條理的來觀察中國人的社會。 由于沙皇不肯簽字,中國不但沒有釋放俄國俘虜,至今還占據著喀山、薩拉托夫和察里津三座俄國的重要城市。 這三座城市實行軍管,但俾斯麥看到的是十分繁榮的商業,三座城市以伏爾加河水道溝通,河流上往來著大量蒸汽輪船,其中大半都是中國經營的航運公司。中國人在這三座城市里,人數并不多,只有一些商人,他們成立了商會。 俾斯麥通過關系,在當地找到了一家德國商人,這是葉卡捷琳娜大帝時代,就移民伏爾加河下游的一個德意志家庭,他們在鄉下有農場,在城里有商鋪。 通過德裔商人,俾斯麥了解到,中國軍隊對這里的管理十分松懈。他們不直接插手各種商業活動,他們的稅收等制度都照搬中國,可執行委托給了當地的商會。不但是中國人的商會,也包括歐洲人的商會。商會在幫他們收稅。商會也負責調節商業糾紛等問題,至于法庭,則派出了一些軍法官,但是他們竟然是用陪審員制度在審案,這點有些讓俾斯麥沒想到,聽說是中國人從英國引進的制度。 德意志地區的陪審制度,是拿破侖大軍帶來的,但拿破侖戰敗之后,許多地方就廢除了陪審制度,這次革命中革命者的一個要求就是恢復陪審制度。 由于軍隊沒有介入經濟領域,商人是這里維持社會秩序的主要力量,當然軍隊負責維持治安,商會負責調節民間糾紛,加上法庭的存在,這里秩序井然,又有鐵路、河流,商業自然就發展起來。 這些俾斯麥也不是很關心,因為他看到的,主要還是俄國式的文化現象,他最關注的是中國的軍隊,軍隊看起來跟歐洲軍隊也沒什么兩樣,相當正規,訓練都有各種制度保障。竟然跟法國軍隊的訓練模式如出一轍,俾斯麥做過功課,他知道中國也跟許多國家一樣,在拿破侖戰爭后,都將自己的軍隊,按照法式方式重組了。 既然是法國模式,那么戰斗力應該是有保證的,從他們多次力克俄軍就能看出。這幾年歐洲總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之所以在中亞地區打敗英俄聯軍,是因為驚人的數量,而不是他們強大的戰斗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