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俾斯麥以為這是托詞,因為作為外交領事,對其他國家君主的看法,往往也能代表這個國家對該國君主的看法,因為他們國家參考的往往都是駐地領事的意見。 俾斯麥狡猾無比,他很想知道中國這個俄國的鄰國,對俄國的評價,要知道現在普魯士跟俄國已經注定要有一場戰爭了,中國的態度至關重要。 “您太客氣了,這只是私人聚會,您只代表自己個人的看法。” 俾斯麥不依不饒。 喬仲登搖頭:“如果我對沙皇有看法,我應該當面指出來,而不是在他背后議論,這是不道德的。” 法國人突然來了興趣,其實大家探討革命,法國人非常尷尬,作為如今幾乎是唯二的共和國,法國領事也感到孤立,動輒他們就需要跟美國放在一起對比,而美國在這個時代,是被歐洲瞧不起的鄉巴佬,英國人說美國是不知感恩的國家,其他國家受英國影響,也覺得美國是一群沒有道德的人組成的國家。法國跟美國相提并論,確實讓貴族階層很尷尬。 于是法國領事問道:“那么您對其他國家的君主如何評價呢?普魯士的,奧地利的,還有英國的。” 沒有法國的,所以法國人放心大膽的問。 喬仲登繼續搖頭:“我不能對各位君主在背后做出議論。” 俾斯麥笑道:“您太謹慎了。那好吧,評價當世的君主,確實有一些不當,那么評價一些作古的君王吧。比如您可以評價一些我們歐洲的偉大君主。您對腓特烈大帝怎么看?我注意到,您在描述君主的時候用了三種形容詞,殘暴的君主,昏聵的君主和英明的君主,在您看來腓特烈大帝能夠夠得上英明的君主嗎?” 普魯士人當然最推崇腓特烈大帝。 喬仲登拗不過,加上也喝了一些酒,不是太謹慎了,況且對古人的評論,也不觸犯任何道德,在人背后評頭論足是不道德的,但評古論今卻是文人的喜好。 “腓特烈國王,我個人就不評價了。但他在我國的評價并不好,應該算是殘暴的君王一類!” 其實如果不是出于禮貌,他并不想將腓特烈稱為君王,因為腓特烈時代,統治的人口只有二百五十萬,他更愿意稱其為諸侯。 作為讓普魯士從一個小邦國變成歐洲強國的腓特烈大帝被評價為殘暴的君王,俾斯麥十分意外。 “這是什么理由?” 喬仲登道:“腓特烈時代,普魯士僅有二十多萬人口,卻武裝起十幾萬的軍隊,國庫收入八成以上用于軍隊,接連跟大國爭強,如此窮兵黷武,難道不殘暴?” 俾斯麥嘆道:“但總無法忽視腓特烈大帝讓普魯士領土翻了一倍,人口從二百五十萬的增加到五百萬這一事實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