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但斯佩蘭斯基的改革,并沒有中國占領區的改革那么平穩,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沒錢,中國向占領區的俄國村社提供了大量的救濟,讓他們度過春荒,完成播種,并給予他們支撐到秋收的口糧。 這些斯佩蘭斯基都做不到,他甚至還需要征稅來供應行政機構和軍隊,這也是歷代沙皇始終無法改革農奴制的原因,因為改革是需要成本的,在改革期間,各種稅收必然受到影響,在新制度誕生出更多財富之前,沙皇無法接受財政帶來的軍事力量下降,導致俄國在歐洲戰爭中敗北的結果。所以頻繁的戰爭一方面沖擊了農奴制,一方面又讓沙皇沒有足夠的財政對農奴制做出調整。 結果就是在斯佩蘭斯基的改革下,俄國各地四處暴亂,農奴本就一貧如洗,現在告訴他們,還得按期繳納賦稅,讓他們怎么活下去,加上戰爭失敗帶來的怨氣,大家對新政權的認可度很低。 斯佩蘭斯基咬著牙不斷鎮壓,然后開始向中國尋求支持,他希望中國政府能夠推遲俄國的賠款繳納時間,還希望從中國借到一筆改革貸款。 但在如今的情況下,斯佩蘭斯基內閣中的大多數官員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由于沙皇不肯簽字,導致兩國目前在法理上依然處于戰爭狀態。 盡管中國已經占領了所有條約中規定的領土,可在法理上那些領土還屬于俄羅斯帝國,造成了一個割地懸案。 在這種情況下,向中國尋求貸款,成功的可能性極低。但斯佩蘭斯基已經別無選擇,他只能寄希望于中國皇帝跟他之間的私人友誼,以及中國文官崇尚的仁道思想,能夠在這時候對俄國人民扶危濟困。 讓斯佩蘭斯基感到欣慰的是,中國皇帝同意了這兩項要求。 不但愿意俄國暫時停付戰爭賠款,還愿意為斯佩蘭斯基政府提供擔保,讓他們在中國市場上借到一億兩黃金的巨額貸款。 斯佩蘭斯基不知道,中國皇帝這么做,也是有自己的動機的。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