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韓馥生性怯懦,缺少主見,聽荀諶這么一說,竟然詭異的同意了,要說他當真甘心嗎,這是不可能的。 可在四世三公的名望下,他治下的世家麾下的文武此時轉眼間,韓馥才傻眼的發現,原來已經有一半以上投靠了袁紹,剩下的一半只不過是沒有表態罷了。 而忠與他的能有幾人乎,一時間韓馥心中充滿了憤恨與頹廢,他本就是袁氏故吏,可以說能坐鎮冀州也是依靠了袁氏的聲望,此時他發現時已經晚了。 雖然麾下文武也有幾人一臉的不服氣,愿意忠心韓馥,可他自己已經失去了進取的雄心,麾下文武的心已經散了。 公元191年,因幽州公孫瓚攻打冀州,韓馥一戰敗之,隨后因麾下文武勸諫,最后親派自己的兒子將冀州牧的官印送與了袁紹。 自此袁紹終于實現了他的報復,代領冀州牧,一時間冀州文武投效,冀州的府庫更是錢糧豐厚,一時間在天下嶄露頭角。 在原本歷史上韓馥準備投降袁紹之時,麾下就有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勸諫說道,冀州雖偏,但麾下兵馬百萬府庫糧草足以維持十年。 雖然其中有些夸大之詞,但也證明冀州的家底豐厚殷實,也不愿袁紹處心積慮要謀劃得到冀州。 袁紹代領冀州牧后送給韓馥一個奮威將軍的空頭銜,既無將佐,也無兵眾,一時間韓馥當真體會到了人生百態。 隨后袁紹代領冀州牧后,率軍攻打冀州的公孫瓚才煥然醒悟,一臉的憤怒之色,這袁紹完全是把他當傻子耍。 他出力不討好,還得了個壞名聲,而袁紹卻兵不血刃的得到了冀州,一時間心中憤恨的公孫瓚派人去找袁紹兌換二人只見的諾言。 政治是黑暗骯臟的,袁紹豈能如公孫瓚愿,當即發兵十萬余征討公孫瓚。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