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我猜《東江日報》也應該是實在找不到,東江話發(fā)音中‘o’對應的漢字,于是干脆根據(jù)它的制作過程,把這種地方美食稱為東江炒米粉。 制作東江炒米粉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大米浸透,使其充分吸水膨脹,這樣炒熟后的大米才會蓬松酥脆。 我爸媽通常是在制作炒米粉的頭天上午,就把大米進入水中,浸泡一天一夜后,第二天一大早再把大米瀝干水分。 之后的第二步,就是把瀝干水的大米下鍋不停翻炒,一直炒至金黃色為止。像我家土鍋灶外面這口小一點的鐵鍋,一鍋也就只能炒半斤生米,但卻要炒15分鐘左右才能出鍋。 期間需要不停翻動鍋里的米粒,中間只要稍有停頓就會炒焦。這不但是一個體力活,還是一個技術活。 甚至連鍋灶后燒火這個人的配合都很重要。火過小,炒出來的炒米不脆;而火過大,則往往會炒焦。 大米炒制成金黃色的炒米后,再拌入沙糖,然后拿去磨成粉,就成了標準的東江炒米粉。請大家注意,東江話里的沙糖,并不是普通話中的白砂糖,而是指紅糖。 眾所周知,白砂糖是工業(yè)化的產(chǎn)品,在八十年代之前,農(nóng)村人基本上是很難買到白砂糖的。所以大家根本不可能奢侈到,幾斤、甚至幾十斤的拿它來做炒米粉。 而土法制作的紅糖就不一樣了,東江以及周邊地區(qū),以前會大面積種青皮甘蔗拿來榨糖。隔壁義烏人津津樂道的‘雞毛換糖’發(fā)家史,指的就是義烏紅糖。 土法制作的紅糖呈紅褐色,顆粒有粗有細,與河沙極為相似,所以東江土話稱之為‘沙糖’。而東江話中的白糖,也不是白砂糖,而是指乳白色的麥芽糖。 白砂糖在東江話中的真正叫法是‘糖霜’,如果大家見過秋冬時節(jié)早上的白霜,再對比一下白砂糖的樣子,就會覺得這個詞匯真的非常形象。 東江話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方言,與普通話差別極大,外人基本完全聽不懂。它里面有許多古漢語用法,就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東江話中‘近視’被稱為‘近鼠’。 這個詞是怎么來的?有一個成語叫做‘鼠目寸光’,我怎么一提示,大家是不是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