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運轉本命神通,能見尋常練氣士所不能見,只見那山巔青衫客,面容模糊不清,身邊還有一位頭戴冪籬的女子隨從。 曹涌朗聲開口道:“道友既然來都來了,還要藏頭露尾,就如此見不得人嗎?” 不等言語落定,就已經運轉神通,凝聚漫天雨水為一道水法,化作一條長達百丈的青色長龍,直撲山巔那對狗男女而去。 竟敢在自家地盤之上,與一位相當于玉璞境的大瀆公侯,抖摟這種……海市蜃樓的幻境秘法? 只是下一刻,曹涌便心情凝重起來,只見那青衫客只是一抬手,耍出一記類似袖里乾坤壺日月的仙人神通,直接將那條水龍收入袖中不說,再換手抖袖,左手進右手出,好似將一條河水悉數倒入山腳滾滾江水中。 青同有點幸災樂禍,在這夢中,陳平安就是老天爺,你一條玉璞境水蛟,早就失去了坐鎮小天地的優勢,還怎么與之斗法? 陳平安跨出一步,縮地山河,徑直來到曹涌身邊,摘下斗笠,抱拳笑道:“晚輩陳平安,見過淋漓伯。” 晚輩? 曹涌看清楚對方的容貌后,吃驚不小,尤其是對方這個自謙稱呼,更是意外。 雙方見都沒見過,沒有半點香火情可言,何必如此自降身份、執晚輩禮? 曹涌按下心中疑惑,拱手還禮,“大瀆曹涌,見過陳隱官。” 曹涌側過身,伸出手掌,笑道:“隱官請。” 洞府出現了一道小門,門額是“別有洞天”四個金色大字,還有一副楹聯。 洞中洞見洞中洞。天外天成天外天。 青同視線透過冪籬,掃了一眼對聯,輕聲道:“洞中洞,見洞中洞。天外天,成天外天。” 只是青同很快就換了一個說法,“洞中,洞見洞中洞。天外,天成天外天?” 曹涌笑問道:“敢問這位道友,莫不是寧劍仙?” 陳平安一時語噎。 冪籬薄紗之內,青同也是狠狠翻了個白眼,這條老蛟是啥眼神啊。 難怪如今才是個半桶水的玉璞境。 曹涌自知失言,就只當自己什么都沒說,領著兩人一起步入風水洞中。 洞府之內,三人穿廊過道,只見那白璧梁柱青玉階,珊瑚床榻水精簾,琉璃門楣琥珀橋……人間珍寶畢盡于此。 唯一的美中不足,便是這座風水洞內,雖然靈氣充沛濃稠如水,只是空無一人,就連符箓傀儡都沒有,顯得了無生氣。 得知年輕隱官來意之后,曹涌沒有急于表態,只是問道:“隱官為何會找我?” 陳平安說道:“我們落魄山有位前輩,我跟弟子裴錢的拳法,絕大部分都是他教的,他與曹老先生算是不打不相識的故友。” 曹涌稍加思索,便試探性問道:“是那崔誠?” 不難猜,寶瓶洲一洲山河,能夠教出陳平安和裴錢的純粹武夫,不是大驪宋長鏡,就是那個失蹤多年的崔誠,加上陳平安是文圣一脈的關系,而崔誠的孫子,繡虎崔瀺,曾經有個文圣一脈首徒的身份,顯然要比宋長鏡可能性更大,何況陳平安都說了,此人與自己屬于不打不相識,那就只能是崔誠。 果不其然,陳平安笑著點頭。 其實曹涌身為錢塘長老蛟,原本可以在百年前就躋身玉璞境,只是那會兒錢塘江水域,遭遇了一場千年難遇的大旱,曹涌無計可施,只得現出真身,牽引海水,倒灌錢塘江,這才帶來了一場甘霖。這等行事,無異于悖逆自身大道的行徑,也就是已經沒有了頂頭上司的緣故,故而老蛟“只是”落個折損三五百年道行的下場,要是擱在三千年之前,或是萬年之前,曹涌就可以直接走一遭剝皮抽筋掉腦袋的斬龍臺了。 在這之前,崔誠對性情暴躁的錢塘長,是不太看得上眼的,還曾因為一樁風波,登門找到曹涌,有過一場氣勢凌厲的問拳。 在那之后,崔誠才對曹涌的印象有所改觀,再次主動登門,不問拳,只是……問酒一般。 不過崔誠當年在落魄山竹樓那邊教拳,與陳平安從不提及任何過往,好像一次都沒有。 老人反而是到了暖樹和小米粒這邊,才會一點架子都沒有,樂意與兩個小丫頭,主動聊些早年行走江湖的故事。 聽裴錢說,暖樹姐姐每次都會認真傾聽,小米粒可就了不得了,聽到了某些已經說過一兩遍的故事,就使勁搖頭,半點面子都不給的,直接撂下一句,說過啦說過啦,換個更加精彩的、嚇唬人的山水故事聽聽……之后的故事,老人也從不讓小米粒失望,當然小米粒的捧場,也是很了不起的,聽得一驚一乍的,會有無數的感嘆詞。 陳平安給曹涌介紹身邊那位道友,道號青同,來自桐葉洲。 曹涌自然從未聽過此人,就只當是某位不輕易拋頭露面的世外高人了。 青同開口第一句話,就讓曹涌愈發對此人高看一眼。 “淋漓伯,好像與純陽道人有過一場不淺的道緣。” 曹涌沒覺得這是什么不可說的秘事,點頭道:“曾經有幸聽聞一個自號純陽的道門真人,講解《火經》,我憑此證道小成,得以躋身元嬰,可惜純陽道人的這份傳道恩德,始終未能報答。” 那位外鄉道人,當年在風水洞為曹涌傳道說法時,大道顯化,妙語如珠,降下一場火雨。 經過這場火雨淬煉,之后曹涌走江,就極為輕松順遂了,就像一個殿試金榜題名的進士老爺,轉頭去參加一場府試甚至是縣試,當然是手到擒來的一樁小事了。 曹涌知道了年輕隱官與崔誠的那層關系后,毫不猶豫就答應那一炷心香的事。 曹涌突然問道:“又有客人登門了,一船兩撥人,都是我水府這邊的舊友,陳山主介不介意一起見個面?” 陳平安笑道:“悉聽尊便。” 其實陳平安比曹涌要更早察覺到那一行人的行蹤。 江上一條小船中,坐著三位別洲練氣士,兩位寶瓶洲本地水神。 見陳平安在一條水蛟這邊如此禮數周到,青同心中有些犯嘀咕,在自己這邊,隱官大人怎么就沒半點客隨主便的意思。 曹涌自然不知內幕,依舊為年輕隱官率先介紹那條船上乘客的身份。 兩位水神,都是有資格開府的湖君,一位治所是那鄰近錢塘江的青草湖,位于龍游縣和烏傷縣附近,女子水君名為竹湘。 另外一尊湖君,名為王象晉,治所在那當涂縣的碧螺湖。 另外三位,都不是寶瓶洲本地修士,其中有來自南婆娑洲醇儒陳氏的陳真容,擅長畫龍。 此外是兩個來自中土神洲,女子修士名為秦不疑,還有一位自稱洛陽木客的漢子,是個包袱齋。 那三位外鄉修士,其實之前就來過這邊做客,只是陳真容臨時起意,說是要去游歷一趟龍游縣。在上古時代屬于姑篾之地,設置為太末縣,后來數次改名,最終才定名為龍游。 大雨滂沱,天色晦暗,浮客危坐,歸舟獨行。 江水中有一條烏蓬小船隨波起伏,白雨跳珠亂入船,看上去隨時都有傾覆之憂。 船上有五人正在飲酒,談笑自若,他們自然都是得道之士,神仙中人。 閑聊之事,也與修行有關,只是各執己見,是說那飛升之下總計十二境,到底是哪個境界最為關鍵。 有人說是那下五境中的留人境,經由柳七首創,再由某人拓寬道路,可以讓修士一步登天。 又有人說是中五境第一層的洞府境,理由是我輩修行一事,往難了說,腳下道路何止百千條,旁門左道,歪門邪道,道多歧路,可究其根本,不過是開門、關門兩事,關了門,身與道心,皆幽居山中,一旦開門,萬丈紅塵,紅塵滾滾,更是修行,與那佛法之大乘小乘有異曲同工之妙。 也有人說當是觀海境最為重要,修行之人,開始登山,在此境界如樓觀滄海,境界不高,卻反而是氣魄最大的一層,只說那無名氏傳下的其中半句“九洲居中,如蛇盤鏡”,是一種何等廣闊的視野,之后諸多境界,就算是那上五境的玉璞、仙人兩境,所處位置高則高矣,其實依舊不能與之相提并論。 見那陳平安并不排斥此事,曹涌便帶著他與那青同道友一起離開洞府,來到岸邊,迎接那條即將靠岸的小船。 疾風驟雨,白晝如夜,他們一行三人都不用施展什么障眼法了。 船上五位,瞧見了岸上三人后,須臾間,便是香氣環旋,有女子身姿婀娜,天然辟水,無需任何雨具,飄來岸邊,看著那個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男子,竟是有幾分臉色靦腆,她伸出手指捋了捋鬢角,眼神熠熠光彩,柔聲道:“水府幽深,偏居一隅,小神暗昧,風鬟雨鬢,慘不忍睹。” 青同在心中嘖嘖不已。 陳平安微微低頭,抱拳笑道:“見過青草湖竹湘水君。” 碧螺湖水君王象晉,身材修長,只是覆有面具,上岸后,見到那位青衫客,如書生見書生,作揖行禮道:“讓陳先生見笑了。” 王象晉生前是一介文弱書生,并無功名在身,也非戰場英靈,屬于志怪小說里邊最典型的那種福緣深厚,因緣際會之下,嫁入舊碧螺湖內的龍宮水府為婿,龍君在壽終正寢之前,便遜位于王象晉,因為相貌生得文質彬彬,龍君擔心王象晉無法懾服水怪,贈予一張鬼面,戴上之后赤面獠牙,獰如夜叉,是件水法至寶,讓那女婿晝戴夜除,既可輔助修行,亦能震懾群雄。繼位水君之位,其神立像,便是覆鬼面的姿容,祠廟內其余陪祀從神亦然。 陳平安作揖還禮,微笑道:“久聞碧螺湖水君大名。” 那背木槍、腰佩白楊刃的中土女修,與神色木訥的包袱齋,都只是與年輕隱官點頭致意,陳平安也就跟著點頭致意。 有那酒糟鼻的陳姓老人,倒是爽朗笑道:“陳山主,咱倆算不算遠方親戚?” 陳平安笑道:“能算,就是比較勉強。” 老人玩笑道:“難怪阮鐵匠最不喜歡聊你的事情。” 陳平安笑容如常,也不搭話。 老人突然問道:“先前我們幾個,在船上聊十二個境界里邊,到底哪個最重要,陳山主是個什么看法?” 陳平安神色認真道:“都重要。” 老人愣了愣,豎起大拇指,“高見!” 之后曹涌便讓他們先去府上,自己則要為年輕隱官送出一段山水路程。 陳平安離開七里瀧之前,與這位淋漓伯詢問一事是否可行。 老蛟雙手扶住腰間玉帶,神色灑然道:“有道之士證道得道,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在征得老蛟同意過后,陳平安便一揮袖子,風雨驟然停歇片刻,金光點點,化做一條金色長河涌入袖中。 歷史上曾有先后一千多位文人騷客,留下了兩千多首詩詞。 而那些被地方府志縣志記錄在冊的詩詞,文字多達數十萬,如獲敕令,便從一本本書籍中好像“剝離”出來。 曹涌見此異象,哪怕陳平安與那青同道友已經離開,依舊站在原地,久久沒能回過神,心中感慨萬分,不曾想年輕隱官在劍術、拳法之外,道法亦是如此不俗。 ———— 廊道中,呂喦問道:“至圣先師之前就見過鄒子了?” “見過了,還聊了幾句,最后鄒子與我說了句硬話,‘同桌吃飯,各自端碗。’” 至圣先師點點頭,“因為我先與鄒子說了句軟話,‘你一個算命的陰陽家術士,就不要欺負我們的儒家弟子了。’” 純陽道人發現身邊的至圣先師,好像心情不錯,滿臉笑意,好不容易才忍住不笑出聲。 純陽道人問道:“至圣先師,是看到了什么……未來景象?” “看了些過往,看到了所有的修道之人,所有的凡俗夫子,我們每一個人,站在這大地之上,就像一座座……山峰,我們無一例外,都是頂天立地的姿態,各有高低罷了。我們不管遇到任何事情,即便低頭,彎下腰去,依舊是腳踩大地,背負青天。” 至圣先師微笑道:“至于未來事,看破不說破,說破就不靈。” 那是無數條細微的軌跡路線,造就出無數幅模糊不清的畫卷,最終卻在某一處重疊、聚攏為一。 天地間云霧散去,依稀可見有人領銜,數道身影緊隨其后,漸次登高。 但是在這之前,至圣先師又看出了某個不同尋常之處。 至圣先師忍不住拍欄而笑。 那幅畫面一閃而逝,是之前三教祖師聯袂去往驪珠洞天舊址,當時在小鎮之內,三人之中,唯有道祖見了陳平安。 道祖與陳平安并肩而行,一起走向那條泥瓶巷。 最終道祖止步于小巷之外。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