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藏字-《漢闕》
第(1/3)頁
帛信上的內(nèi)容很多,字也挺小,吳宗年十分盡責地一句句翻譯給蒲陰王和伊吾王聽:
“天漢盛國也,持戟之兵百萬,智謀之士十萬。
軍在玉門遲遲不援,無他,為誘右賢王及眾虜入甕也。
帝心常欲繼孝武之業(yè),滅強胡,故納義陽侯計,聯(lián)烏孫,詐匈奴。
匈奴前得烏孫使者來請平,言欲退兵,然其軍實在烏壘,并力東進,蒲陰、伊吾二虜可破。
昔匈奴渾邪王在胡,伊稚斜單于薄恩寡幸,欲殺之,故渾邪舉眾內(nèi)附。
而在漢,則封渾邪為漯陰侯,邑萬戶,安樂晚年,其子孫為屬國都尉。
保身而百世顯榮,此永安之計,豈不美與?望右谷蠡王與日逐王依前計行事,慎勿遲疑!”
這一面就這些內(nèi)容,帛書很長,前后文的順序有點怪,文筆也差,一段話豎著寫到頭為止。
讀完了,吳宗年翻過來后,另一面則是最后兩句話:
“天子已遣后將軍趙充國以軍十萬出酒泉,取蒲類海,破右賢王庭。
事成,必封右谷蠡王為西單于,與漢約為昆弟!”
“好個右谷蠡王,好個日逐王,竟然勾結(jié)漢人,欲背叛右賢王和大單于!”
脾氣比較急躁的伊吾王已經(jīng)罵起來了,蒲陰王倒是更細心些,懷疑地看了吳宗年一眼,讓他出帳站著等候,卻喊來另外一個識漢字的降人。
過了好久,他們才重新喊了吳宗年入帳,兩人正在爭議這信上內(nèi)容是否為真。
伊吾王努力壓抑著自己的大嗓門:“日逐王一家早在狐鹿姑時便頗有怨言,至于右谷蠡王,想要背叛單于又不是第一次了!蒲陰王,你難道忘了九年前盧胡王的事了么?”
吳宗年沒有貿(mào)然插話,只默默在旁垂手聽著。
在匈奴待了一年,他也對其歷史有了些了解,知道這些繼承問題引出的麻煩,還要從伊稚斜單于的兒子,且鞮侯單于說起。
且鞮侯在匈奴最艱難的年頭繼位,那時漢已贏得大宛之戰(zhàn),西域爭先恐后投降漢朝,匈奴陷入了包圍。
且鞮侯先做出服軟的姿態(tài),喊大漢“丈人”,意欲和親,卻又扣留蘇武,并頂住了李廣利的進攻,招降李陵,重用衛(wèi)律,讓匈奴緩過來一口氣。盡管在位才短短數(shù)年,卻堪稱中興之主。
而且鞮侯單于有三個兒子,左賢王狐鹿姑,相當于匈奴的太子。
次子乃日逐王先賢撣之父,時為左大將。
三子則是眼下這位右谷蠡王。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且鞮侯單于病死前,遺言傳位給狐鹿姑。狐鹿姑還沒抵達,匈奴貴人卻擁立其弟左大將為單于。
但左大將卻堅決不從,力請狐鹿姑至單于庭,將單于金鷹寶冠親手奉上。
狐鹿姑當時十分感動,立了弟弟為左賢王,答應(yīng)哪怕弟弟先自己而去,這單于之位,也給弟弟的子嗣留著。
可當其弟當真逝世時,狐鹿姑卻反悔了,讓自己的兒子做了左賢王。卻將弟弟之子先賢撣挪到了邊緣的西域,立為右日逐王,雖也算六角之一,但比左右賢王位置要低。
此事在匈奴引起過不平,覺得狐鹿姑做事不地道。
但日逐王先賢撣卻繼承了其父親的性格,凡事顧全大局,竟沒有抱怨。做了日逐王后,還仿照漢制,在西域設(shè)僮仆都尉,奴役諸邦,搞得有聲有色,每年給單于庭送去大量黃金。
而匈奴在吃下李廣利那十萬大軍后,似乎真的中興了,狐鹿姑也膨脹了,給大漢的國書上公然宣稱:“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天之驕子也!”
他竟然想恢復過去和親制度,讓漢每年送歲貢禮物,就能達成兩國和平。
你在想屁吃!
這也是漢匈戰(zhàn)爭永遠停不下來的原因,雙方都是老大帝國,都覺得自己有優(yōu)勢,再穩(wěn)住一波就能贏……
但比起休養(yǎng)生息,漸漸恢復氣力的漢朝,匈奴內(nèi)部就動蕩多了。
日逐王這樁事還沒了,九年前,當狐鹿姑單于病死時,繼承問題又爆發(fā)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信县|
涟源市|
平乡县|
孙吴县|
玉林市|
烟台市|
彰化县|
武陟县|
布尔津县|
遂川县|
临夏县|
望奎县|
沛县|
桑日县|
藁城市|
涿州市|
克拉玛依市|
五家渠市|
安丘市|
昭平县|
锡林浩特市|
黔江区|
蒙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兴海县|
博湖县|
彝良县|
商水县|
济宁市|
上蔡县|
长沙市|
获嘉县|
门头沟区|
油尖旺区|
宜昌市|
平陆县|
莫力|
西林县|
通辽市|
彭州市|
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