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可如何是好,甘相公若是戰(zhàn)死了,這還了得?” “唉!甘相公就不該親自去領兵打仗,他如今可是當朝宰執(zhí),就不該親自去。” “糧草不濟?為什么糧草不濟啊?怎么會糧草不濟呢?” “我回家,我家中還有一石存糧,我捐八十斤,快快讓朝廷給送去啊!” “快給甘相公送糧食去啊!!” “我也捐三斗。” “朝廷,這個朝廷吶……大軍在外,卻能斷糧!” 這個國家的百姓,就是這么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若是甘奇知道自己這么一計,會讓百姓都捐糧食,甘奇必然會愧疚不已。 也是因為甘奇,如今對外戰(zhàn)爭的勝利,帶給了這個國家更多的凝聚力,讓更多人為這個國家而感到自豪。 捐糧之人,不知一個兩個,各處都有百姓挑著糧食往樞密院去。 樞密院不敢收,只說此事三司負責。 三司門口,立馬有聚來無數(shù)送糧之人。 王安石自然是喜不自禁,連忙運錢來,卻也吩咐,一律按照市價收購,絕對不收捐贈之糧,有錢了,辦事自然就大氣了。 王安石忙得是腳不沾地。 第二日京華時報又有頭版頭條:《甘相奮勇在外,國賊作亂于內(nèi)》 國賊指誰?文中含沙射影,有一位當朝寶相公頻頻出現(xiàn)在文章之內(nèi),朝堂眾多大臣頻頻上書,唯有這位寶相公一直橫加阻攔。 一時間輿論嘩然,原來敵人在內(nèi)部? 寶相公是誰呢? 曾公亮?歐陽修?趙概?王安石?司馬光?富弼? 對,富弼,寶相公,這不是說富弼,還能說誰? 京華時報特約評論員太學吳承渥吳博士發(fā)評論員文章:《國亡于外乎?亡于內(nèi)也!》 京華時報特約評論員中書蘇轍蘇侍中發(fā)表評論員文章:《國賊當?shù)溃卣D之!》 汴梁城內(nèi),街頭巷尾,皆是議論紛紛,義憤填膺者甚眾。 “原來是這么回事,氣煞人也。” “世間怎么會有如此寡廉鮮恥之輩?” “富弼老賊,不得好死!” “可不一定就是富弼,也沒有人說到底是誰啊?” “寶相公還能有何人?不是富弼還能有誰?” “我爹可是當官的,他雖然不能上朝,但是他也說此人就是富弼,是富弼多次在陛下面前進讒言蒙蔽,才有今日之禍事。” “哼!若是甘相公此番當真為國捐軀了,富弼此賊,當誅滅滿門!” …… 皇帝趙頊,在書房之內(nèi),也在看著今日的報紙,看得搖頭嘆氣,真說起來,這事情他自己也有責任,悔之晚矣,因為他就是皇帝,這事情的決定最后還是他做出來的。 翻看奏折,司馬光的《罪己書》。 趙頊不想看,放到了一邊。 再翻,蘇轍的《彈劾富弼書》。 趙頊又放到了一邊,再翻,蔡確的《富弼罪狀十八條》。 再翻,王安石《上皇帝陛下千言》,看一看,還是彈劾富弼的。 算了,不翻了。 趙頊起身出門,在延福宮內(nèi)走動一番,心中默念:“甘先生甘先生,你一定要安全回來啊……”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