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晁錯又接著給劉徹介紹了十三位御史。 這些人或是頂著一個侍御史的頭銜,或是兼著一個某曹御史的職務。 當跟薛蔡、楊奮一樣,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掛著一個給事殿中的名頭。 御史掛上給事殿中的前綴,在漢室大抵就相當于后世的人大進了常委,有了發言權和投票權,看到不爽的事情,可以直接開噴。 這十五位掛了給事殿中頭銜的御史,才是這御史大夫衙門真正的精英和實權人物。 剩下的三十號御史,基本上是在打醬油,最多協助某位給事殿中處理或者調查某事。 但卻也不能小瞧他們! 在漢代,是君權不斷擴張的時代。 為了加強君權,皇帝于是不斷的加強御史的權柄。 至小豬統治中期時,掛著直指繡衣使者的御史,甚至能調動郡國軍隊,進剿叛軍和盜匪。 著名的江充更是拉著一位漢室太子陪葬了! 在此時,這些其貌不揚的低調御史們,戰斗力也相當不錯。 不少人本身就兼著一些要害衙門的監督之權。 譬如少府、內史衙門等關鍵部門。 這就像后世,某位副市長雖然排名靠后,也沒入常,但手里面的權柄,卻一點也不小! 劉徹聽完晁錯的介紹,強行將這十五人的名字、樣貌、籍貫、履歷全部記在心里。 像御史大夫衙門這種實權機構中的話事人,記熟了總沒有壞處,指不定哪一天就可能需要找其中一個幫忙。 “孤今天來。不滿晁公,確實是有一事想請晁公幫襯……”劉徹拱手對晁錯笑道:“不知晁公愿不愿意?” 晁錯聽了劉徹的話,當著手下人的面,他敢說自己不愿意嘛? 當然。要是這么容易就被人拿話要挾住了,那晁錯也混不到今天的位置。 晁錯看著御史們,呵呵笑了笑,吩咐道:“諸公自去忙吧。有事,自有人來傳喚!” “諾!”眾御史紛紛起身,對劉徹和晁錯躬身一拜,然而各自退下。 等御史們全部走了,晁錯又讓下人關閉門窗,同時揮手讓本來在殿中伺候的下人和差役盡數退下。 “家上,到底何事?”等整個大殿變得清靜了下來,晁錯這才轉身。看著劉徹,眼中卻是無比凝重。 晁錯自然知道,劉徹堂堂一個太子,居然都要親自上門拜訪,拉下臉面來求了。 這事情,可小不到哪里去! 搞不好,他這個御史大夫都可能hold不住! 而他晁錯跟劉徹這個太子又沒有什么厲害關系。 不是說劉徹倒臺了。他這個御史大夫也沒安生日子過。 恰恰相反,倘若劉徹倒臺,受損的可能是死對頭袁盎! 既然如此,假如劉徹不拿出點什么東西的話,他晁錯可就懶得當圣母了! 劉徹見此情景,也知道,到了圖窮匕見的時候了。 但劉徹一點都不擔心晁錯不肯幫忙這種事情。 官僚階級是劉徹的敵人,又何嘗不是晁錯的敵人呢?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劉徹沉吟片刻,看著晁錯,道:“此番前來。確實是要麻煩晁公。準確的說是要麻煩晁公麾下的御史中丞……” 劉徹將袁盎告訴給他的事情,對晁錯復述了一遍。 晁錯聽完劉徹的話,沉思了起來。 劉徹的意思,晁錯很清楚。無非就是讓他命令御史中丞楊奮去把關中各縣令、縣尉以及內史衙門的大小官員叫來訓話。 用御史中丞的權柄給關中各縣縣令施壓。 讓這些縣令回去管好那些手下的亭長和游繳。 這個辦法也是劉徹現在唯一能想到的一個解決辦法。 正所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整個官場就是一條完整的生物鏈。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毫無疑問是劉徹這樣的皇室成員。 但,偏偏有時候個頭大,未必對付得了小蝦米。 就好比獅子奈何不了打洞的耗子一樣。 真正能管得了關中各縣得那些亭長和游繳的,只有他們各自的頂頭上司,縣令和縣尉。 因為,漢室的制度,亭長和游繳,是由縣令任免的。 這些家伙的烏紗帽就捏在上頭的縣令和縣尉手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