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時機完全不恰當。
文和友是在2011年發(fā)家的,創(chuàng)始人文賓在里津坡子街擺攤賣炸串,以犀利排骨單品走紅,日均銷售額破萬,后面越搞越大,走市井文化復興、場景化營銷與資本運作的多元路線,在里津海信廣場首店用廢墟美學構(gòu)建“城市記憶博物館”,復刻了80年代筒子樓,設(shè)置游戲廳、理發(fā)店等仿真場景,從而滿足新時代年輕人對懷舊消費的情感需求。
在張云起看來,文和友成功的核心要素就是極致場景體驗+地域文化共鳴+社交媒體裂變構(gòu)建的一種懷舊體驗感,而這三點在當下的90年代的中國恰恰都不具備。
在這個年代,沒有多少有消費能力的年輕人愿意用真金白銀為這種情懷買單。
因為眼下他們正處在情懷當中。
90年代中期的餐飲流行的是什么?
時尚洋餐,肯德基、麥當勞在白領(lǐng)小資還有學生群體當中大行其道;生猛海鮮,彰顯土豪地位,一只5公斤阿拉斯加帝王蟹能賣到8888元;而在夜市煙火當中,主打的則是跨界混搭和價格親民。
張云起今天在家里做的這頓口味小龍蝦就足夠親民,海海滿滿一大搪瓷盆,紅油飄香,色澤鮮艷。
小龍蝦在濃郁的湯汁里,蜷縮成一個個透紅的問號,一掰開,白生生的肉顫巍巍掛著汁,塞進嘴里,麻辣鮮香、蝦肉Q彈,完美復刻了夜市大排檔的風味。
張小小和牛天天早顧不上燙,四只油爪子扒著搪瓷盆沿兒,辣得直吐舌頭,還要往嘴里塞。
牛天天才四歲點大,長的白白嫩嫩很可愛,他吸溜吸溜嘬指頭上的湯汁,連蝦鉗子縫里的肉絲都要用大門牙剔出來,只是一不小心一口咬到花椒,躥起來滿院子里邊叫邊跳腳,可把張媽心疼壞了。
牛奮吃著小龍蝦肉,邊灌啤酒邊說:“味道確實好,這種麻辣口味的小龍蝦也是第一次吃,記得以前那種水溝里抓的野生小龍蝦也吃過,好多年前了,我剛和你姐在一起那會兒,搞的清蒸,好大一股子土腥味。”
“這種用火鍋底料制作小龍蝦,應(yīng)該是云起想出來的點子吧?”張曉楠對這樁事情很上心,她自然知曉這個大豐農(nóng)業(yè)荷花蝦的前端運營項目,資金達千萬以上級別,婆家老弟云起要交給她丈夫全權(quán)負責。
眼下張家各大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都十分好,只有他丈夫云峰負責的張記餐飲,一直是比較拖后腿的,始終處于穩(wěn)定經(jīng)營、也可以說是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要不是張云起強推的裕仙里觀光夜市取得比較大成功,他們家到現(xiàn)在都還買不起別墅,換不起好車呢。
以前住一百來平米的房子的時候,她每次去秋蘭的大豪宅,心里都挺不是滋味,尤其是怕秋蘭喊她去哪里哪里逛街購物。倒不是說秋蘭多愛顯擺和炫耀,而是當兩個人地位相近但消費層級有巨大差距的時候,心里落差就自然而然產(chǎn)生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