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李承乾知道這些大臣既不會支持李世民東征薛延陀,也不會支持李承乾治理河套地區。 面對這樣的形式李承乾只能把自己的想法寫成奏疏送去行在,讓李世民和大臣們都知道他李承乾打算治理河套地區,別在背后自己打自己的算盤無視他這個在外征戰的皇太子。 李承乾的奏疏內容主要有四條,一是在原秦長城遺址上修筑長城,二是修一條關中到貫穿河套地區的直道,三是罷撤河套地區的羈縻州改設郡縣,四是河套地區各部族一律改服易發穿漢服梳漢裝習漢語。 這既是李承乾表明態度也是一次試水,所以內容寫的都十分簡單,根本沒有提及修城、修路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從何而出。 同時李承乾又以兒子的身份給李世民寫了一封私信,內容主要是對他要東征高句麗的回答。 不孝男承乾頓首百拜,啟于父皇駕前: 前聞父皇欲于明年御親征高句麗,兒臣反復思量,有幾句糊涂言語稟明父皇參詳。 高句麗者易滅難伐,易滅是因為高句麗人也居住在城市中,大軍只要把他們的城池都攻破高句麗也就滅亡了,不會像草原部族那樣大軍一到就騎馬跑了。 難伐是因為他內部都是城池,需要對一座座城池逐一進行攻打,只要有幾座城池攻不破高句麗就能茍延殘喘并且與大唐相互攻伐。 其次就是現在不是征伐高句麗的好時候,高句麗雖然經歷了泉(淵避李淵的諱)蓋蘇文弒君,但是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內亂,權力都歸泉蓋蘇文掌握,國內百姓生活安定。此時沒有高句麗的大臣做為大唐的內應,大唐攻打高句麗只能使高句麗上下一心反擊大唐。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父皇不詳高句麗之詳情焉能輕發大軍? 大唐若想征伐高句麗需按《十年規劃》上的計劃的執行,先把關中西北各部收拾穩定,然后用數年積攢錢糧,派遣間諜聯合前隋時沒在高句麗的漢人為內應,先搞亂高句麗使其民不聊生,然后揮軍征滅可一戰而成功。 父皇春秋以高,征滅高句麗父皇只宜運籌帷幄不宜御駕親征,待諸事妥定,自有兒臣親率大軍征滅高句麗,以完父皇之宿愿。 李承乾自認這一封已經言語委婉,就直派人把信發出去。 李承乾的奏疏送到李世民的行在時已經是貞觀十八年了,李世民在行在過新年,雖然沒有在長安太極宮隆重,但是因為薛延陀已滅行在的官員還是得了幾天的假期,只留少數大臣輪值中書。 李承乾是皇太子還是前方平定薛延陀的最高指揮,所以李承乾的奏疏一到就被送進給主中書輪值的楊弘禮案頭。 楊弘禮也是隋朝宗室,出征前還是個中書舍人,出征時才被李世民提拔為兵侍郎隨行處理機務。 楊弘禮一看完李承乾的奏疏被李承乾的大膽嚇了一跳,李承乾所提的四條從表面看完全就是秦朝對河套地區地政策照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