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尉遲恭再也忍不住,快步走到李承乾面前恭身道:“太子殿下國之儲君,身負江山社稷之重任,怎可有此想法?” 李承乾見此嘆了口氣,一言不發地搖搖頭,繞過尉遲恭繼續往前走。 身后的尉遲恭王方翼駭然相視,急忙跟上,生怕李承乾這就出城進昆侖山尋仙去了。 李承乾發完這一通感慨回到縣衙就秘密下令許敬宗安排一批人進山里去尋找銅礦。 一方面因為朝廷缺錢,他在朝中的幾項改革眼看著都要因為缺錢而停下,另一方面他也要給這里的老百姓找一條生路。 想了半天,在沒有徹底收服這里的人心之前,還是不要教他們生產技術為好,讓他們去找礦,沒有生產技術哪怕是找到金礦也不怕他們翻天。 后面這些天李承乾就在后園住下,每日里正常處理各種公務,但是即便如此也把尉遲恭嚇壞了。 ---------------- 長安,太極宮,兩儀殿。 李世民高坐在御書案后面,下面一溜煙坐著中書令楊師道,中書侍郎馬周還有幾個中書舍人。 這是自從李世民奪了李承乾在東宮創立的平章院之后,平常處理朝政的模式。 現在尚書省不但沒有尚書令,連左右仆射都沒了,只有左右尚書丞自然沒有辦法承擔起宰相的重任。 而門下省侍中張成行根本沒有能力阻止李世民的任何旨意下發,所以門下審核旨意也就成一個文案的把關。 但是李世民也沒有把權力都集中在平章院里,畢竟諸遂良等大學士還是李承乾的人。 所以李世民在處理公務時一定要把中書省的官員找來,遇上重大的事情還把其他幾個參政知事,平章事甚至六部尚書都找來一起商量。 這樣做看似權力都集中在李世民一個人手中,但是處一件朝政往往比以前集中了更多人的智慧,畢竟李世民不是宰相,宰相會認為自己憑才學當上宰相處理國事是理所應當的,下面的小官憑什么指手畫腳? 但是李世民做為君主他必須要聽下面的大臣的意見,而且他聽的相對還更全面一些。 李世民手里拿著李承乾的奏疏心里很是不屑,暗道:北地蠻夷有什么好治理的,只要大唐軍威夠強,還怕他們反了天不成,居然要派文臣去治理那種蠻荒之地。 當然這樣的話他不能說,所以他直接把李承乾的奏疏轉給楊師道。 楊師道看完以后在心里嘆一口氣,暗道果然是秦始皇轉世,居然想把北地都變成州縣。 楊師道這樣想就默默地把奏疏轉給馬周。 馬周看完以后心里便開始盤算李承乾這樣做法的利弊,最后得出結果是夷人禽獸之心如何能治? 李承乾的奏疏被幾個中書舍人看了一圈又傳回到李世民桌上,李世民看著內侍把奏疏放好,便淡淡地問道:“諸卿以為承乾所奏之事可行否?” 第(2/3)頁